近日出版發行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對“怎樣理解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作出回答。
文中認為,《建議》提出,堅持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這是對我國投資理念、方向、重點的提升和優化,對于增強發展動能、擴大國內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梢詮囊韵氯矫胬斫猓?/p>
第一,長期以來投資于物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投資于物是指對實物資產進行投資,比如基礎設施、房屋建筑、機器設備等,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夯實物質技術基礎。從一般發展規律看,投資于物往往是一國在發展前期首先要著力做的。多年來,我國通過持續投資于物,實物資本得到有效積累,生產和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社會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有效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有力支撐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同時,對物的投資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拉動了經濟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帶動了居民財富積累和消費能力提升,并且與民生相關的“物”的投資還直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此外,近年來對糧食儲備、能源基地、應急物資、產業備份等的投資,增強了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發展韌性。
同時要看到,我國人均資本存量水平相較于發達國家還比較低,存量資本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提升,一些重要產業領域投資不足、投資質量有待提升,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不少存量機器設備、基礎設施、老舊小區、城區等有待更新升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推動大量新的投資需求快速涌現,我國投資于物仍有很大空間潛力。
第二,“十五五”乃至更長時期投資于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投資于人是指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的能力提升和潛力開發的投入,比如育幼、養老、健康、教育、技能培訓等。我國經濟長?期依靠要素驅動、投資拉動,投資于物回報率近年來已經有所下降。在全球產業競爭已從“資本密集”轉向“人才密集”大趨勢下,要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實現創新驅動、需求拉動,亟須加大對人的投資,推動人力資本積累,形成“人力資本紅利”。只有這樣,才能構筑經濟長期發展競爭力,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戰略主動。此外,相較于物質資本投入而言,我國一直以來對民生和人的全面發展相關領域投入不足,加大對教育、醫療、養老等的投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高品質生活、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之舉,也是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
第三,要在投資于人的重點方向持續用力。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各類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初次分配機制,促進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二是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和內容,加快縮小區域間、城鄉間、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三是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加大對生育養育、教育醫療、職業培訓、普惠養老、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公共投入,擴大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投資。四是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投資,加大對各類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拔尖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培養投入力度,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五是建立健全投資于人的長效機制,優化財政支出責任和財力配置,完善對地方政府考核和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建立健全相關統計制度,將對人的投資納入統計核算范圍,調動全社會、各方面投資于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