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早期新能源車型陸續脫保,預計2025年超300萬輛新能源車將“脫保”,未來八年預計近2000萬輛動力電池將超出質保期。這意味著一個千億級的后服務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敞開大門。
巨大的售后市場潛力正吸引著電池廠、主機廠、汽服連鎖等眾多勢力競相涌入,新能源售后市場“卡位戰”已然打響。
其中,寧德時代以“技術權威”橫向輸出,比亞迪以“整車品牌”縱向控制,而途虎則是“售后服務平臺”的廣泛整合,聚焦爆發中的保外服務藍海。
然而,當新能源產業利潤正從制造端向服務端加速遷移,究竟誰能更精準地捕捉脫保用戶的真實需求?誰又能主導這場價值重構,成為后半場真正的贏家?
三股勢力布局路徑各異
寧德時代:以技術驅動“開放賦能”
作為全球動力電池領軍企業,寧德時代推出的“寧家服務”實質是從B2B向B2C的戰略延伸,核心優勢在于掌握動力電池底層技術與數據,其開發的獨家無損檢測技術及設備,僅需15分鐘即可完成故障探測,準確率超90%,避免了因拆解電池包造成的二次損傷。
憑借龐大的裝機量和技術優勢,寧家服務的網絡規模已突破全球1100家門店;針對保外客戶,寧家服務還在國內設立了多個返修中心,進一步提升服務覆蓋能力。
然而,其挑戰同樣突出:如何將強大的技術品牌形象成功轉化為廣大終端消費者熟知且信任的服務品牌,并平衡好在技術、設備和網絡建設上的高昂投入與盈利之間的關系。
比亞迪:構建閉環生態實現自主可控
依托全棧自研能力,比亞迪構建了一個從弗迪電池(全資子公司)到三電系統,再到自建專屬維修中心的完全閉環生態。這種高度垂直整合的模式最大優勢在于品質可控與體驗統一。所有維修網點均使用原廠配件和技術標準,維修過程能直接調用車輛核心數據,確保了服務的一致性與可靠性。
目前該模式已在上海、青島、廈門、西安、長沙、深圳6城試點區域維修中心,實現電池“維修—替換—回收”全鏈路內部循環,強化技術控制力與售后閉環。
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其“封閉性”:該體系僅服務于比亞迪品牌車型,市場天花板由其整車銷量決定,成長空間相對有限。同時,對于車主而言,在質保期內基本被鎖定在官方體系內,選擇權較少,且自建網絡的重資產模式也帶來了較高的運營成本。
途虎養車:聚焦保外市場平臺化整合
國內最大獨立汽車服務平臺途虎養車未與比亞迪、寧德時代在前端技術領域直接競爭,而是聚焦于持續擴大的保外車輛服務市場,憑借規模與數字化能力展開“平臺整合”的生態布局。
一方面,途虎通過當前超7200家門店的終端網絡的廣泛覆蓋,以及“再制造件+長周期質保”的差異化競爭,承接全品牌、全區域的保外需求。
與此同時,在門店模型上,推出了“油電兼修”模式幫助傳統門店低成本轉型新能源;在供應鏈創新上,途虎構建了適配新能源車的輪胎、機油、三膜等產品矩陣。
途虎面臨的挑戰在于,新能源車輛出保市場的釋放具有周期性,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更具價值的保外三電專修市場預計到2029年才將迎來爆發。此外,主機廠與電池企業持續深耕售后服務,也將對其構成潛在競爭。
總體來看,三家企業分別代表了新能源售后市場的三種發展路徑。它們之間并非簡單的競爭關系,而是在不同細分市場與客戶需求中形成有效互補,共同構建起多元、協同的產業服務生態。
新能源出保用戶將是爭奪焦點
新能源車輛一旦出保,車主便不再受制于主機廠體系,開始轉向尋求更具性價比的第三方服務商。
對于出保的燃油車,車主有大量獨立維修廠、連鎖快修店可以選擇;而對于出保的新能源車,車主可選擇的第三方渠道非常有限,不得不回流到官方授權服務中心。
然而,整車廠、電池廠的技術路線各異,服務體系各自為營,授權渠道的密度和覆蓋范圍無法滿足消費者修車的便利性要求。
而獨立售后門店雖積極向新能源轉型,但在核心的三電維修能力上目前仍有不足。F6數據研究院對1萬家維修廠的調研表明,具備三電維修能力的僅200家。
隨著新能源出保用戶數量激增,售后痛點愈發明顯:授權體系“維修貴、網絡少”、獨立售后體系魚龍混雜,技術參差不齊。
這種供需失衡為具備網絡規模、數字化系統、2C服務能力的大型連鎖平臺創造了發展空間。
以途虎養車為例,截至2025年中已獲得12家主流電池廠授權,其中立平臺定位使其能夠為特斯拉、小鵬、蔚來等不同品牌的車主提供保外服務。
更重要的是,其全國超過7200家門店的網絡覆蓋1800多個縣域,實現了“縣域1小時服務觸達”,這與寧德時代“寧家服務”主要集中于一、二線城市的800余家網點形成明顯差異。
從市場演進角度看,縣域市場正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區域門店運營成本相對較低,而出保車輛的服務需求正在快速釋放,為合規服務商提供了競爭優勢。
廣泛的線下網絡本身也構成了行業壁壘,新進入者難以在短期內完成同等規模的布局,而隨著網絡密度的提升,規模效應還將進一步優化運營成本。
當然,大規模的2C業務釋放需要時間。任何巨頭構建服務網絡的終極目標都是盈利。對入局者而言,如何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構建穩定可持續的門店盈利模式,平衡成本與服務質量,將是長期發展的關鍵。
新能源出保市場開啟多元化服務新時代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600萬輛,一個顯著的市場趨勢正在顯現:售后服務格局正從“質保期內封閉”加速轉向“保外多元化”的開放生態。
除了上述三家代表性企業布局之外,還有不少勢力正涌入這一賽道。目前,億緯鋰能、瑞浦蘭鈞也已啟動售后服務站招募,其是否進一步推出C端服務連鎖尚待觀察。
頭部保險公司如中國人保、平安產險等也在積極自建或主導新能源維修網絡,力圖在理賠與維修環節掌握主動權。同時,部分4S集團也開始試點三電專修業務,試圖在傳統業務之外開拓新增量。
然而,市場的快速成長也伴隨著混亂。獨立售后市場,存在部分企業利用傳統維修廠的轉型焦慮,以“新能源轉型”為名進行概念包裝,實則缺乏專業能力與長期投入;大量不具備三電維修資質的門店倉促入場,導致維修事故時有發生,暴露出行業快速發展期所隱藏的風險。
盡管有觀點認為,新能源售后將重復燃油車“從授權走向獨立”的路徑,但事實上,這一領域的技術門檻與合規要求已顯著提高。隨著國家監管力度持續加強,行業告別野蠻生長階段已成定局。未來市場紅利將逐步流向那些具備專業資質、規范運營與持續服務能力的機構。
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以途虎為代表的服務平臺展現出其差異化優勢。通過錯位競爭,聚焦于脫保車輛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其新能源業務具備了“抗周期屬性”。
據悉,途虎平臺已積累340萬新能源交易用戶,沉淀的服務數據正逐步釋放超出維修本身的價值——在二手車電池殘值評估、新能源專屬保險產品設計、以及電池回收精準判斷等領域,都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從資本視角看,對新能源出保市場的深度布局,或將重新構建途虎的估值維度。
無疑,當行業真正進入“保外多元服務時代”,那些能夠整合資源、建立標準并贏得用戶信任的企業,將有望實現新一輪的價值跨越。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