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交出亮眼成績單:截至2025年10月29日收盤,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5444家,總市值突破119萬億元,“十四五”期間連續五年穩居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
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為10月27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闡述的“十五五”資本市場改革路線圖提供了堅實注腳。他強調將以投融資綜合改革為牽引,推動市場實現更深層次變革。
五年來,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基本盤”的地位更加鞏固——營業收入占GDP比重從“十三五”時期的52.0%攀升至58.3%,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由35.5%提升至49.0%。
更為深刻的是結構性質變:科技產業市值占比逼近五成,電子行業超越銀行業成為A股第一大行業,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正形成更緊密的共生關系。
吳清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指出,“在全球格局與科技創新深刻變化的今天,唯有不失時機深化改革,才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贏得主動與未來”。業內人士認為,“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在規模、結構和質量上的全面提升,為即將開啟的“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構之變:向“新”而行,實體經濟成色更足
“十四五”期間,中國資本市場結構發生深刻變革,科技與創新逐漸取代傳統行業,成為驅動市場增長的新引擎。
截至2025年三季度,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家數占比從42.6%升至52.3%,首次占據半壁江山。利潤結構發生歷史性轉變——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2.0%,開始超過金融業。
市值結構同樣呈現顯著變化。電子行業市值占比達到12.7%,超越銀行業(9.9%),成為A股市場市值第一的行業。以電子、通信、電力設備、汽車、醫藥生物等為代表的科技產業上市公司總市值占比從“十三五”末的40.5%提升至49.2%。同期,金融與地產行業總市值占比則由19.7%下降至17.2%。
這一結構性變革背后是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舉措的支撐。證監會出臺“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六條”等措施,支持科技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資本市場吸引力、包容性和競爭力持續增強。
市場優勝劣汰機制也更加完善,“十四五”以來,上市公司共披露并購重組14353單,交易金額7.6萬億元。近五年滬深交易所共210家公司平穩退市,是“十三五”期間的3.3倍。
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吳清指出,“將縱深推進板塊改革,增強多層次市場體系的包容性和覆蓋面”。他還宣布,將啟動實施深化創業板改革,設置更加契合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創新創業企業特征的上市標準。
新“新三樣”崛起:創新驅動塑造產業新格局
“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研發投入大幅增長,成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總額達6.5萬億元,較“十三五”期間增長189.3%。截至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已占全國企業研發總支出的44.6%,這一比例較“十三五”期末實現翻倍。專利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彰顯上市公司的創新活力。
分市場來看,科創板保持了最高的研發強度。2025年上半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達11.2%,顯著高于全市場2.11%的平均水平。10月28日,科創成長層迎來首批新注冊企業上市,科創板“1+6”政策成效顯著。
創新投入直接轉化為新興產業的業績增長。2025年上半年,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創新藥行業等新“新三樣”企業也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相關行業上市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2.1%、67.2%、40.9%,推動中國資產價值“重估”。比亞迪、寧德時代、隆基綠能等新“新三樣”龍頭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快速成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的新“新三樣”正處于從“并跑”向“領跑”邁進的關鍵階段。機器人領域進展最快,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人工智能處于并跑階段,在應用層已具備全球競爭力;創新藥產業正從“跟跑”向“并跑”邁進,通過國際合作與“出海”模式加速突破。
吳清強調,“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領下,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投入高、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往往需要更大規模的耐心資本投入和更靈活、更包容的融資環境”。
為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證監會將擇機推出再融資儲架發行制度,進一步拓寬并購重組支持渠道。同時,著力發揮中長期資金“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扎實推進公募基金改革,推動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等全面落實長周期考核,努力完善“長錢長投”市場生態。
治理提質:風險收斂與回報增長并進
“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持續改善,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投資者回報大幅提升。
公司治理機制不斷完善。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改革平穩落地,超140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通過審計委員會否決年報、主動向監管部門報告違法線索等方式積極履職,公司內部制衡得到有效加強。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內外部溝通,有95%的上市公司召開業績說明會,搭建起與投資者交流的橋梁。
投資者回報水平創下歷史新高。截至2025年9月底,上市公司“十四五”期間累計現金分紅10.4萬億元,較“十三五”期間增長85.7%,相當于同期再融資規模的3.1倍。股份回購規模亦大幅增長,從“十三五”期間的2172億元增至5555億元,增長142.4%。
上市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也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滬深上市公司員工總數超3000萬人,較“十三五”期末增長19%;相當于全國工業企業用工人數的41.9%。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支付給職工的現金合計3.6萬億元,較2020年上半年增長64.1%,員工平均薪酬較2020年上半年增長31.2%,高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成為穩就業、惠民生的重要支撐。
曾經困擾市場的風險隱患得到有效化解。數據顯示,上市公司股票質押市值占總市值的比重已從高峰時的近10%降至3%以下,不再構成資本市場的主要風險。違規占用擔保余額較2020年底下降90%。
財務造假懲戒力度持續加大,市場生態逐步凈化。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上半年,證監會累計查辦財務造假案件139起,已經做出行政處罰86起,涉及各類責任主體653人(家),罰沒金額73億元。
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群體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隨著“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改革路線圖的明晰,上市公司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微觀基礎的作用將更加凸顯。吳清表示,“放眼未來五年,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仍將面臨復雜深刻變化,既有新的挑戰,也孕育著新的機遇”,并強調“只有不失時機深化改革,才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