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雞蛋、廉價的旅游團、熱情的“干兒女”、直播間里噓寒問暖的主播……這些看似溫情的場景背后,可能正編織著一張針對老年消費群體的精準“圍獵”之網。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銀發經濟正成為推動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然而,層出不窮的營銷套路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對新興商業模式的不熟悉以及情感上的缺失,讓本應安享晚年的“養老”生活,一步步滑向危機四伏的“坑老”陷阱。
套路翻新:“洗腦”營銷層層設陷
“我媽媽平時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可一進直播間,買那些來路不明的保健品卻一點不含糊!”上海市民吳先生向記者抱怨,“從年初到九月份,僅線上平臺有據可查的,她就花了整整26萬元!線下支付的更不知道有多少。”
吳先生發現母親陷入私域直播間騙局,是從20袋海參開始的。“她在一個叫‘航天夢’的微信直播間下單,對方說一袋440元,還必須20袋起購,8800元就這么花出去了。”可吳先生找到同廠家電商店主詢問后發現,該產品只是換了個包裝,市場售價每袋僅35元——直播間價格翻了近13倍。
記者隨后找到一家位于上海的“航天夢”線下提貨店,進門就被墻上的標語吸引:藍底白字的“支持中國航天事業”“航天標準”“太空好物”貼滿整面墻,還有每天不同時段直播的二維碼,但貨架上擺的多為不知名的“雜牌貨”。
“開店兩年多攢了3000多老年客戶,賣一單能拿25%提成,生意好時月賺十幾萬!”上海一家“心智青”門店店員向記者透露。和“航天夢”一樣,該店也采用“線上下單、線下提貨”模式,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扎根多年。類似套路的門店并非上海獨有,記者在地圖軟件搜索“心智青”和“航天夢”,發現其在全國多地設有分店,形成規模化布局。
民政部發布的《2024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0%。一邊是銀發經濟的巨大潛力,一邊是“養老錢”變“被騙錢”的痛心現實。今年8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指出,老年消費陷阱、私域引流營銷成為上半年投訴熱點。
“‘銀發經濟’在健康保健、金融投資、旅游消費等領域,正面臨被異化成‘坑老經濟’的風險。”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AI向善與數智養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告訴記者,私域直播“圍獵”老年人是當下最值得警惕的“坑老”新形態。
她拆解了這類套路:先靠免費送雞蛋、米面油篩選易感人群,再把老人拉進私域直播間,主播拿著編好的劇本,用“洗腦”話術天天互動,普通食品被吹成“包治百病的神藥”。“這類陷阱日益呈現出線上線下融合、營銷手段精準、協議設計復雜等新特征。”
現實困境:認知、情感與維權三重挑戰
從萬元高價保健品,到私域直播間里“量身定制”的養生方案,針對老年人的營銷騙局不斷改頭換面。記者梳理案例并結合專家分析發現,“坑老”現象持續蔓延,折射出老年人在認知、情感與維權三個層面面臨的現實困境。
困境一:面對“科學包裝”辨別難。“老年人因缺乏足夠辨別能力和數字素養,難以識破騙局,容易被‘科學’外衣迷惑。”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晁曉燕指出,直播間“傍名牌”、用模糊話術誤導消費者,屬于典型虛假宣傳、欺詐行為,甚至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申琦表示,部分不法商家還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恐嚇營銷,通過組織“專家”講座、提供“免費體檢”等方式,憑空制造或夸大健康風險,再推銷并無實際效用的“專利產品”。
陷入騙局后,老人往往“當局者迷”。如張女士母親曾以9800元高價購入一款遠紅外磁電脈沖治療儀,同類產品在線上平臺僅售一千多元。“我找上門,商家爽快同意退款,可我母親堅決不退,反而認定別的品牌是‘冒牌貨’,只認這一家。”張女士無奈道。
困境二:深陷情感營銷抗拒難。“許多老人面臨親情關懷缺失與情感孤獨,不法商家看準這一軟肋,發動情感營銷攻勢。”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楊柏濤指出,銷售人員通過日常問候、耐心陪伴等方式,與老人建立超越買賣關系的情感依賴。
還有商家利用老年人“不愿虧欠他人”的心理。吳先生母親與家附近理發店的理發師阿杰熟絡,日常關懷本是情感寄托,卻被阿杰轉化為營銷手段——他以“沒錢我先墊付”制造人情債,讓老人被動陷入每月轉賬循環。
“商家的溫情攻勢極大削弱老人警惕性和判斷力,讓他們在情感滿足中難以對不合理經濟要求說‘不’,甚至為維持關系不斷投入。”楊柏濤說。
困境三:消費記錄殘缺維權難。“在私域直播等新業態中,不法商家采用即時語音溝通和無法回放的直播模式,整個銷售過程難以保留記錄。”申琦指出。
記者調查發現,私域直播間不僅設有僅供老人參與的“準入門檻”,還通過“閱后即焚”方式打造“信息繭房”,觀看直播需掃特定二維碼,直播結束后視頻立即消失且無法回看。部分線下交易保健品門店,老人購買商品后僅收到手寫收據,缺乏可退換貨的正規憑證,給后續維權增加難度。
筑牢防線:制度、平臺與溫情缺一不可
《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指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約7萬億元,預計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
然而,當前消費市場頻現的“坑老”苗頭,不僅讓老年人“錢袋子”面臨風險,更偏離了銀發經濟服務老年群體的初衷。如何讓銀發經濟回歸溫暖銀發族的初心?
受訪專家建議,首先在制度層面,要加快完善針對銀發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對私域直播、線上營銷等新業態設立明確“紅線”,避免新業態成為監管盲區。
一方面要建立統一的銀發產品與服務標準,對保健品實施分級管理,讓老年人消費有“標”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建議市場監管、金融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常態化聯合執法,對針對老年人的商業活動進行重點巡查和專項整治。提高違法成本,除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應強化行政處罰和民事懲罰性賠償。”晁曉燕說。
申琦指出,“坑老”亂象還暴露出銀發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市場看似充滿“適老”選項,實則真正貼合老年人需求的優質產品不夠豐富。她建議通過政策激勵引導供給側改革,設立銀發產業專項扶持基金,對誠信經營、創新適老產品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政策支持,通過增加優質供給擠壓劣質產品生存空間。
其次,市場主體與社會組織需扛起主體責任,自覺做銀發經濟的“守護者”。晁曉燕指出,應明確社交平臺、電商平臺、支付平臺在涉老詐騙中的主體責任,規范私域直播、一對一健康咨詢等易出問題渠道。“平臺可利用技術手段主動識別、攔截、清理可疑賬號和虛假廣告,建立便捷的欺詐舉報和退款通道。”
“社會組織如消費者協會、老年協會等可積極開展消費教育,通過案例解析、社區講座提升老年人辨別能力和維權意識,幫助老人適應數字時代,彌合數字鴻溝。”申琦說。
最后,家庭與社區應用“溫情”填補情感空白。“老年群體在消費過程中更多消費的是情緒價值,他們更希望被關懷。子女的日常關心與耐心溝通,遠勝于事后指責。”楊柏濤建議,社區可構建老年人社交支持網絡,通過各類活動豐富生活,減少孤獨感,從源頭上降低被情感營銷“打動”的可能。
此外,隨著科技發展,未來“坑老”陷阱可能更加智能化、隱蔽化、跨境化。申琦建議推動監管技術與企業創新同步發展,用AI識別、跨境數據追蹤等手段應對可能出現的AI換臉營銷、海外保健品違規銷售等問題,加強國際監管合作,共同打擊跨境“坑老”行為。
展望未來,銀發經濟不僅是人口結構變遷下的必然產物,更應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真正的銀發經濟,是讓老年人既能享受優質產品與服務,又能安心消費、放心生活。”申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