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之際,中國聽覺健康管理協會發布《中國老年人聽覺健康白皮書(2025)》(下稱“白皮書”)。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中度及以上聽力損失患病率超33%,據此估算,受影響老年人口已突破1.2億;而在7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聽力損失比例更是上升至約50%,80歲以上則超過三分之二。
根據國家衛健委在“十五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未來五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要在目前79歲的水平上更進一步,達到80歲。這意味著,中國老年聽力健康問題已構成嚴峻的公共健康挑戰,但當前市場供給模式無法有效應對,亟需范式革命。
被沉默的剛性需求
專家表示,在聽力受損后及時干預尤為重要。聽力干預滯后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中國,從初次發現聽力下降到首次尋求干預,平均延遲7至10年,錯過了最佳干預期。
“公眾普遍將‘耳背’視為衰老的自然現象,而非一種需要及時干預的疾病。”《白皮書》撰寫的主要專家、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五官科醫院”)張天宇教授告訴記者,“這種認知誤區,加上助聽設備價格高昂、驗配服務專業度參差不齊等問題,共同導致了市場的長期沉寂。”
對于老年人而言,聽力損失對健康的影響并不僅限于聽力,而是一種會影響全身健康的慢性醫學狀況,其連鎖反應遠超感官障礙,可以說是一種超越“聽不見”的“隱形殺手”。
“俗話說耳聰目明,聽力損失了,自然失去了與外界的交流能力,會加速老年人認知功能的減退,一些老人由于聽力受損,也會導致反應遲鈍,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也大幅上升。”張天宇說,“一些小輩因老年人聽力不好而疏于溝通,這也對老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白皮書數據顯示,約24%的老年聽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孤僻等心理或精神問題。
非專業渠道泛濫
與巨大的聽力受損市場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用于解決老年人聽力問題的助聽設備,在中國的滲透率仍然極低。白皮書稱,中國助聽器驗配率不足5%,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30%至40%的水平。
目前,在中國高端助聽器產品市場上,仍以瑞士峰力、丹麥瑞聲達等跨國巨頭為代表,但這些進口設備的價格高昂,動輒數萬元一臺,且驗配流程較復雜,令一些老年人望而卻步。
作為健康消費屬性較強的助聽器設備,近年來也有一批國產消費電子廠商開始推出千元級別的“輔聽耳機”等產品,通過線上直接發貨、簡化操作等方式,試圖用消費電子邏輯重塑產業,降低使用門檻,培育市場。
不過由于缺少實驗聽力學和康復聽力學專業支撐,助聽耳機輸出聲音與聽覺感知的匹配精度上存在較大的誤差。 白皮書調研還發現,在中國的市場上存在非專業渠道泛濫的現象。線上銷售的助聽器占比近年來急劇攀升,但有超過一半的用戶抱怨“在嘈雜環境無法使用”,導致設備棄用,嚴重影響了用戶對產品的信任。
此外,助聽裝置植入后的服務嚴重缺失,僅2%的驗配機構提供助聽器核心專業服務“選配、驗證、評估、訓練、再評估”。68%的用戶未接受過任何助聽后康復咨詢和隨訪調試,更多的用戶沒有個人康復計劃表。
張天宇向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目前助聽器行業之所以無法解決患者的實際聽力問題,根本原因是市場陷入“設備中心主義”的惡性循環,價值產生錯位:行業競爭更多聚焦硬件參數與價格戰,忽視用戶核心需求——“聽清與聽懂”的效果。而專業驗配服務,如評估、調試、康復、跟蹤等未被標準化、量化與貨幣化,其價值無法被用戶感知。
“問題的核心不在于設備本身,而在于缺乏一個以‘效果交付’為核心的規范化服務體系和模式,市場與終端用戶之間缺乏信任關系。”張天宇表示,行業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在制定聽力服務標準、專業人才培訓和專業服務技能上。“我們研究發現,每投入1元在專業服務上,可產生3.2元的用戶生命周期正效益。”
他進一步指出,國家已經從政策層面上推動助聽器行業的發展,例如鼓勵醫療機構為聽力受損的老年人提供更精細的助聽裝置植入和調試服務,進一步明確助聽裝置適配等價格項目,讓服務收費有據可依。還有一些地區已將助聽器納入民生保障范圍,例如將其納入“長護險”報銷體系,并給予相應的補貼。
國內外廠商激烈競逐
由于中國老年人口巨大的聽力健康需求,近年來,跨國聽覺健康設備廠商都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
在去年的進博會上,第一財經記者就注意到多家聽覺健康設備廠商展示了先進的產品技術,一些產品也搭載AI功能。例如,瑞士索諾瓦旗下峰力的人工智能助聽器技術就采用支持神經網絡的芯片,每秒可以進行77億次運算,將“人造大腦”裝載在小小的助聽器里。丹麥的WS Audiology集團旗下西嘉助聽器還將一輛移動驗配車帶到進博會現場。
一家大型聽覺健康設備廠商CE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25年里,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會翻番,這將會成為驅動助聽器行業迅速發展的引擎。過去幾年里,我們在中國的新增投資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
他還表示,該公司正在增加聽覺健康設備移動驗配車在中國的投放,從而為更多基礎設施較弱的偏遠地區老年人提供測聽服務,提升助聽器設備的可及性。
與此同時,國產設備的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并誕生了一批高端醫療級助聽設備的新勢力。例如,聯影微電子就于一年前發布了一款自主研發的助聽器,采用邊緣側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和異構六核芯片。
不過,相關專家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在技術上與國際巨頭抗衡并不容易。助聽器只有指甲蓋大小,卻是高度精密的醫工結合產品,其研發和生產涉及芯片設計、算法開發、人工智能、醫療健康、聲學、人體工學以及精密儀器制造等多個領域,學科交叉復雜,尤其是在芯片技術上,壁壘極高。
近年來,人工智能也正在全面介入助聽器設備。張天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據他了解,國產聽力設備,尤其是助聽器,目前基本都在開發相應的人工智能產品,并且在價格下降的同時能提供更優的質量和更好的佩戴舒適度。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國內一家深耕聽力行業近40年的企業早在15年前開始布局專業級別助聽產品和精細聽力測試產品的研發生產,最近推出了更新一代可進化聽覺編碼技術。據該企業首席專家透露,應用新一代聽覺編碼技術的助聽器產品,將取消助聽器機身的所有按鈕,利用AI智能運行;同時,可以與智能手機、平板、PC等設備聯合運算,賦能用戶智能自助管理個人聽覺,隨時隨地掌控聽力。
“隨著可進化聽覺編碼技術規模化應用,這種專業級別的AI助聽器將采用‘訂閱制’的模式改變助聽器購買模式,可實現人人享有聽覺健康。”上述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