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石。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就“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進行了闡述,并明確將擇機推出再融資儲架發行制度,進一步拓寬并購重組支持渠道,促進上市公司產業整合、做優做強。督促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加大分紅回購增持力度,以穩健業績筑牢價值根基,用真金白銀回報股東支持。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方奕認為,“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總量擴容、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為資本市場和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政策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經營質量、股東回報等多個領域入手,全方面推動了上市公司質量的改善,未來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工作重點或仍將圍繞并購重組、公司治理等工具箱展開,以更好地夯實市場穩健發展的基礎。
上市公司市值突破百萬億元
上市公司市值突破百萬億元。截至2025年9月底,滬深交易所共5167家上市公司,較2020年底增長24.4%;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00萬億元,達105萬億元,居全球第二,這源于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和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投下的信任票。
把時間拉長,縱向相比,截至目前,上市公司總資產較2020年底增長51.3%,營業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三五”時期的52.0%提升至58.3%,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占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由35.5%增長至49.0%,上市公司實體經濟生力軍作用愈加突出。
截至9月底,第一、二、三產業上市公司家數占比分別為0.9%、73.7%、25.4%,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持續領先。“十四五”期間,制造業上市公司凈利潤較“十三五”增長67.2%,其中裝備制造業增長77.9%,助力加快邁向制造強國。
上市公司向“新”聚力
在規模做大做強的同時,上市公司結構顯著優化,向實、向新、向強特征鮮明。近年來,證監會出臺“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六條”等系列措施,支持科技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資本市場吸引力、包容性和競爭力持續增強。
從家數看,聚焦戰略新興行業的上市公司家數增長近千家,家數占比由42.6%升至52.3%。從利潤構成看,“十四五”以來,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2.0%,首次超過金融業貢獻。從市值看,12.7%的電子行業市值占比超過銀行的9.9%占比,高居A股首位;以電子、通信、電力設備、汽車、醫藥生物等為代表的科技產業上市公司總市值占比從“十三五”末的40.5%提升至49.2%,同期金融、地產行業公司總市值占比由19.7%下降至17.2%,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的結構更加均衡。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培育壯大“新三樣”和新一代“新三樣”等新質生產力。截至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十四五”期間研發投入達6.5萬億元,較“十三五”期間增長189.3%,上市公司日益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目前,上市公司專利數量占全國專利數量的近1/3,研發投入已占全國企業研發支出的44.6%,占比較“十三五”期末(22.5%)翻番。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2.11%,較2020年提升0.44個百分點;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1.2%的高位。比亞迪、寧德時代、隆基綠能等一大批“新三樣”龍頭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快速成長。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創新藥等新一代“新三樣”企業也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相關行業上市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2.1%、67.2%、40.9%,推動中國資產價值“重估”。
尤其在并購重組領域,“十四五”以來,上市公司共披露并購重組14353單,交易金額7.6萬億元。市場化并購重組正沿著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方向,加快推動橫向、縱向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補齊供應鏈短板,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指出,經濟轉型期,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優化資源配置,以實現技術升級與產業協同的內在需求越發強烈。尤其是傳統行業,面臨增長瓶頸和產能過剩壓力,通過并購新興產業優質資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提升自身質量的主動選擇,也是政策支持與資本助力下的必然結果。
并購重組仍將是下一階段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主線,吳清指出,持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推進并購重組等制度改革。
田軒認為,未來并購重組市場將更加聚焦產業整合、技術協同、價值提升等核心方向,呈現出以戰略性并購為主導、多元化支付方式并行、國企與民企協同推進的格局,推動并購重組市場向常態化、規模化、高質量發展邁進。
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意愿提升
在投融資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以投資者為本,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共識。截至9月底,上市公司“十四五”期間累計分紅10.4萬億元,較“十三五”增長85.7%,相當于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資規模的3.1倍。
除了現金分紅外,回購增持也成為了上市公司提高投資者信心的又一新特點。據統計,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模從“十三五”期間的2172億元增至5555億元,增長142.4%。
上市公司回報市場的積極變化和政策的支持不無關系。2024年4月發布的新“國九條”提出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在政策的持續引導和鼓勵下,上市公司進一步健全常態化分紅機制,分紅意識不斷增強。
在社會責任方面,截至上半年,滬深上市公司員工總數超3000萬人,較“十三五”期末增長19%;相當于全國工業企業用工人數的41.9%,占比較“十三五”期末提升6.6個百分點。2024年,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環境、社會責任和治理(ESG)報告,披露率較前兩年提升10個百分點,成為詮釋上市公司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注腳”。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進階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十四五”期間,一系列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改革舉措發布。
從公司法修訂,完善了公司治理架構,強調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義務和責任,到獨立董事制度改革意見落地,證監會督促獨立董事積極履職,發揮監督作用,再到新“國九條”以及“1+N”政策文件對加強公司治理監管作出了明確部署,證監會完成對《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股東會規則》的修訂,改革逐步深入,因公司治理缺陷、內部制衡失效導致的財務造假、資金占用等違法違規行為被嚴厲打擊,投資者利益得到保護。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有所提升,治理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獨立董事履職呈現積極變化。
“十四五”期間,超140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通過審計委員會否決年報、主動向監管部門報告違法線索、聘請第三方機構獨立調查、督促公司改正等方式積極履職,公司內部制衡得到有效加強。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承接監事會職能,決策監督效能進一步提升。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上半年,證監會累計查辦財務造假案件139起,已經作出行政處罰86起,涉及各類責任主體653人(家),罰沒金額73億元。
違規占用擔保等亂象持續好轉,據統計,目前違規占用擔保余額較2020年底下降90%。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內外部溝通,有95%的上市公司召開業績說明會,搭建起與投資者交流的橋梁。另外,上市公司股票質押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比重由高峰時的接近10%降至3%以下,已不再是資本市場突出風險。
在“應退盡退”的政策導向下,A股多元化、常態化退市格局形成,一批不符合標準的企業離開資本市場舞臺,滬深交易所近五年共210家上市公司平穩退市,是“十三五”期間的3.3倍。通過持續嚴把入口、暢通出口、提升存量,上市公司結構顯著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資本市場大門越開越大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出口、出海步伐穩健有力,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境外業務收入4.9萬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127.6%;境外收入占全部營業收入的14.0%,較2020年提升1.7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