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5》公布了2024年31個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數據。
數據顯示,廣東202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萬人,達113萬人。這也是廣東連續7年成為第一生育大省,連續5年成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萬的省份。尤其在全國多地面臨人口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像廣東這樣,既能保持較高自然增長率,又能擁有強大的人口虹吸能力,難能可貴。
同為人口增量大省的浙江,增長邏輯就有所不同:2024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0.36‰),其人口增長主要來源于外來人口流入的機械增長(凈流入45.4萬人)。去年,北京、上海也出現常住人口減少與自然增長率偏低的局面。
廣東的常住人口增加了74萬,達到1.28億,則屬于自然增長和遷移增長“雙輪驅動”的結果。2024年,廣東全年自然增長人口為47萬,機械增長貢獻了27萬的人口增量。受年輕人口流入以及傳統生育文化的影響,廣東表現尤為突出。
全國老齡化、少子化趨勢下,為何廣東人口增長勢頭仍然強勁?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優勢?在受訪專家看來,這一增長的背后,是廣東堅實的產業根基、精準的人才政策與區域性生育文化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廣東人口基數大、育齡人口多、經濟基礎好,多重因素促成了廣東人“敢生”的基礎。另一方面,全國人口向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聚集的趨勢仍然明顯,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有較大關系。事實上,廣東人口增量與總量兩方面的絕對優勢,又將作用于產業發展與消費市場,形成相互影響促進的正向循環,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人口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正推動廣東持續鞏固作為人口與經濟第一大省的競爭優勢。
人口持續增長顯現“雙輪驅動”趨勢
作為人口大省,廣東、山東、河南的出生人口數量位居全國前三。
2024年,廣東常住人口增至1.28億人,并以113萬出生人口蟬聯榜首,成為常住人口總量和增量“雙料冠軍”。至此,廣東出生人口已經連續7年超百萬,以占全國8.9%的常住人口,貢獻了11.8%的出生人口。
分析其人口增長密碼,既有自然增長的因素,又離不開外來人口的涌入,廣東的人口增長顯現出“自然增長與機械增長雙輪驅動”的結構。具體而言,廣東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4萬,其中47萬是自然增長,由人口凈流入帶來的機械增長約為27萬人,足見廣東強大的吸引力。
廣東勞動人口規模更大、人口結構較為年輕,因此育齡人口也較其他省份多,這是廣東人口持續增長的關鍵之一。
2024年末,廣東常住人口中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8484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6.3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6個百分點;而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僅為10.18%,低于其他東部省份。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區,城市的老齡化率均處于全國較低水平。
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董玉整分析稱,廣東人口基數大、經濟基礎深厚,并且這里擁有非常好的傳統生育文化氛圍,多重因素促成了廣東人“敢生”的基礎。
廣東還有文化多元的明顯特征,婚育文化傳承發展,本地、外來文化相互包容,都為保持適度生育水平提供了較友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支撐。例如,潮汕地區家族觀念深厚,傳統生育理念歷經數代傳承,形成了穩定的生育文化根基。
數據顯示,潮汕地區的出生率長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這種生育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勞動力,往往帶著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和奮斗精神,在廣東的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中展現出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特質,成為產業發展的堅實人力基礎。
而在全國生育率總體呈現下滑趨勢的大背景下,人口的機械增長也成為關鍵因素。一個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決于區域內活躍的產業經濟,友好的落戶政策,以及積極的就業環境等因素。
廣東擁有覆蓋全部31個大類的工業體系與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對高質量勞動力形成強大需求,這為流入人口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更具吸引力的就業崗位。
同時,廣東還明確提出,“要把人口問題作為重大戰略問題研究謀劃,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廣東現代化建設”。一方面,推出一系列引才政策,從住房、教育、科研經費等多方面為人才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快健全完善生育和托育支持政策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為“聚人、留人、宜人”打基礎。
例如,廣東通過“百萬英才匯南粵”持續吸引高校畢業生入粵,廣州的 “廣聚英才” 計劃、東莞的 “技能人才之都” 建設等政策多點開花,共同編織起一張覆蓋全省的引才網絡。截至2025年10月,已有超100萬高校畢業生留粵來粵就業創業,并持續開展多城聯動招聘活動。
“居住環境氣候宜人,全年溫暖濕潤,山海景觀與城市風貌交相輝映;人氣商氣活躍暢旺,多元的消費場景與活躍的市場氛圍……生活在這里,不僅能充分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業紅利,還能實現事業的長期發展與生活的品質提升。”許多新廣東人這樣闡述自己扎根這里的理由。
“人才紅利”支撐產業變革
人口的規模、結構與素質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變量,源源不斷的年輕人口,為持續的產業升級提供了蓬勃發展的養料,也成為消費市場活躍的根基。
廣東龐大且年輕的勞動年齡人口,為產業升級提供了規模可觀的勞動力儲備和工程師資源,尤其通過系統的技能培養和戰略性引才,這一人口數量優勢又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的人才紅利。
2024年,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57.1%和32%,在具體產品產量上,新能源汽車增長43%,工業機器人增長31.2%,民用無人機增長74.2%。
這要得益于廣東的“人才紅利”。從企業端可見一斑,近年來不少廣東企業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領域重點“引才”,高端研發崗位年薪甚至突破100萬元。目前,廣東有超過2000萬的技能人才與數百萬高技能人才,在先進制造與高技術產業領域,人才集聚效應顯著,構成廣東產業升級的基礎,人才與產業精準匹配加速驅動產業的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從人口總量看,廣東目前常住人口約1.28億、每日1.5億人實時在粵,大量處于消費旺盛期的勞動年齡人口,也形成了敢于消費、樂于消費的主力軍。今年上半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932.66億元,同比增長3.5%,比2024年加快2.7個百分點,內需市場的持續增長正成為廣東經濟增長的“壓艙石”,而消費回暖的背后正是人口帶來的支撐。
盡管廣東在人口總量、增量上表現亮眼,但要將規模優勢持續轉化為質量優勢,仍面臨關鍵挑戰:如何進一步提高高質量人才占比、強化人才結構與產業升級的適配性、如何讓省內人口分布更為均衡以支撐全省的協調發展?
董玉整認為,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首先是要堅定不移地培養技能人才,尤其是要圍繞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協同升級。同時,對于正在發展中的新興產業存在的缺口,更需精準對接崗位技能要求與人才培養方向,優化人才結構。
對于區域間人力資源水平不均的挑戰,董玉整認為,破題關鍵在于加強省級層面的產業統籌規劃。他建議,廣東應在繼續強化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有計劃的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進行產業協同布局,引導優質項目合理分布。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跨區域交通網絡,促進人力資源的自然、有序流動,從而全面激活省內各地人口的發展活力,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技術變革日新月異,人才作為核心要素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如何把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并廣納天下英才,是擺在廣東面前的一大課題。
自今年2月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作出明確部署以來,廣東以空前力度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截至今年7月底,已吸納超100萬名高校畢業生在粵來粵就業創業,提前實現攬才目標。
“廣東需要理順從‘人口’到‘人力’、再到‘人才’并最終成就‘人杰’的發展路徑,實現從數量優勢向質量勝勢的轉變。這一過程環環相扣。”他解釋稱,“將龐大的人口基數轉化為有效生產力,讓關鍵人才發揮引領作用,最終孕育出能夠驅動產業質變的頂尖‘人杰’,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