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公募基金2025年三季報披露完畢。公募基金最新前十大重倉股出爐,分別是寧德時代、騰訊控股、新易盛、中際旭創、阿里巴巴-W、立訊精密、工業富聯、紫金礦業、中芯國際、貴州茅臺。
與2025年二季度末相比,中際旭創、工業富聯新進成為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美的集團、小米集團-W則退出前十大重倉股行列。
寧德時代成為第一大重倉股
根據天相投顧提供的數據,寧德時代重回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股寶座,公募基金持有市值達758.81億元。2025年一季度末,騰訊控股取代寧德時代成為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股;二季度末,騰訊控股仍位列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股。三季度末,騰訊控股成為公募基金第二大重倉股,公募基金持有騰訊控股市值達699.38億元。
位列公募基金第三到第十大重倉股的分別是新易盛、中際旭創、阿里巴巴-W、立訊精密、工業富聯、紫金礦業、中芯國際、貴州茅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上述個股市值均超280億元。
與2025年二季度末相比,中際旭創、工業富聯新進成為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美的集團、小米集團-W則退出前十大重倉股行列。
從增持的情況來看,今年三季度,公募基金增持市值最多的是中際旭創和新易盛,分別增持401.74億元和369.30億元,中際旭創和新易盛也連續兩個季度位列公募基金增持市值最多的股票。另外,公募基金增持工業富聯的市值超過300億元;增持阿里巴巴-W、寧德時代的市值均超過200億元。公募基金增持寒武紀、立訊精密、中芯國際等芯片和消費電子個股的市值也均超過120億元。
從減持的情況來看,今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減持市值最多的是小米集團-W,減持108.34億元;公募基金減持美的集團、招商銀行、順豐控股的市值均超過70億元。美團-W、格力電器、長江電力、比亞迪等個股也被公募基金減持較多。
公募“擒牛”有方
三季度,科技板塊表現突出,公募基金三季度增持的方向也聚焦這一領域,增持的前十大個股中,大多是科技股,尤其是光模塊等與人工智能(AI)相關的細分領域。
中際旭創三季度股價漲幅超170%,新易盛三季度股價漲幅超180%,工業富聯三季度股價漲幅超210%,這三家公司是三季度公募基金增持市值最多的三只個股。另外,寒武紀、立訊精密、中芯國際、滬電股份等主營業務與AI相關的公司也位列公募基金三季度增持市值前十的個股榜單中。其中,中際旭創、新易盛、滬電股份等公司在二季度時就位列公募基金增持市值前十的個股榜單中。
多只前三季度業績名列前茅的基金重倉了上述個股。永贏科技智選A是今年前三季度回報率最高的基金,截至三季度末,該基金的第一大和第二大重倉股分別是新易盛和中際旭創,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分別為9.76%、9.48%,幾乎頂格持有。此外,該基金還重倉滬電股份等科技股。中歐數字經濟A、恒越優勢精選等基金前三季度回報率較高,也重倉了新易盛、中際旭創、中芯國際、阿里巴巴-W、滬電股份等科技股。
多只白馬龍頭股則在三季度被公募基金大幅減持,小米集團-W是公募基金三季度減持最多的個股,兩只家電龍頭股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兩只銀行股招商銀行和江蘇銀行,以及美團-W、順豐控股、比亞迪等被公募基金在三季度大幅減持。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季度得到公募基金較多增持的泡泡瑪特,在三季度則被公募基金大手筆減持。
對科技股既樂觀又謹慎
易方達基金的基金經理張坤表示,三季度他管理的基金股票倉位基本穩定,并對結構進行了調整,調整了醫藥、消費和科技等行業的結構。個股方面,仍然持有商業模式出色、行業格局清晰、競爭力強的優質公司。
銀華基金的基金經理李曉星認為,整體市場依然處于比較健康的狀態,在不少板塊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價值低估、擁有絕對收益空間的股票。從相對的長周期來看,隨著股市帶來的財富效應增加和宏觀經濟的逐步上行,一些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的消費股可能也會迎來表現時刻。同時,一些有股息保護的、資產負債表較好的公司經過幾個季度的調整,在未來也將給投資者帶來絕對回報。
張坤表示,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長期仍是投資的沃土,而當前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邊際。如果企業依然滿足投資標準,則會充分理解“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和收益分布的不均勻性。企業經營不斷累積的自由現金流將反映到內在價值的積累中,而不斷增長的內在價值終將投射到市值的增長中。
對于公募基金大舉增持科技股,李曉星表示,AI仍是全球科技創新的主線。國產算力需求端旺盛,供應鏈瓶頸在逐步解決,展望明年高增長可期。重點關注AI硬件創新帶來的消費電子相關投資機會。全球范圍內,AI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國內互聯網廠商加大AI方面的資本開支,同時業績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AI帶動的收入利潤占比將逐漸提升,目前估值仍處于合理區間,港股科技巨頭可能是產業趨勢和基本面趨勢共振的方向。在半導體領域,繼續看好國內先進制程突破帶動的先進晶圓制造、先進封裝、國產算力芯片的投資機會。
興證全球基金的基金經理謝治宇表示,以光模塊和PCB為代表的海外算力板塊繼續成為驅動市場上漲的主要力量。伴隨估值定價開始向2026年的業績進行切換,部分投資者對于行業長期景氣度產生疑慮,主要理由是尚未在終端應用領域看到AI模型的廣泛滲透。除此以外,技術路線的迭代也對未來競爭格局的變化帶來了不確定性:無論是模型側各家大廠對于效率的不同追求,還是硬件側集約化要求對于供應鏈的挑戰,都會影響到相關公司長期的內在價值。面對新一輪大的技術浪潮以及科技股投資,需要同時保持樂觀和謹慎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