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我國國有企業(不含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實現年均超11%的穩健增長,彰顯了國企改革的顯著成效與“壓艙石”作用的持續夯實。
在資產規模壯大的同時,一場以“盤活存量”為核心的國有“三資”(資源、資產、資金)管理改革大幕在地方拉開,湖北、安徽等省份已出臺系統性方案。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此舉旨在通過市場化方式激活“沉睡”價值,不僅有望優化國資布局、提升運行效率,更將成為地方政府補充資金的重要來源,但專家也提醒,這項系統工程需加強頂層設計與全程監管,確保行穩致遠。
五年來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年均增長11.4%
10月26日,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下稱“報告”)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國有企業(不含金融企業)資產總額401.7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總額109.4萬億元。五年來,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國有資本權益總額年均分別增長11.4%、11.0%,資產負債率保持在65%以內。
報告顯示,各地區、各部門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接力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持續提升監督管理水平,推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周麗莎對記者表示,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國有資本權益總額穩步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改革紅利的釋放,表明在科技創新發展、產業布局優化、市場化經營機制、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充分彰顯了國有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壓艙石’地位,構成了國家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實施宏觀調控的堅實物質基礎。”周麗莎說。
地方開啟系統激活國有“三資”大幕
在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看來,國資國企實現發展質效有效提升離不開自2022年以來加力推進盤活存量資產。
胡遲表示,國務院辦公廳2022年5月印發《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對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進行了總體規定,并提出多條措施。此后,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分別出臺文件,為盤活國有“三資”提供政策依據。
相關工作成效持續顯現。記者從財政部獲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非稅收入中,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資產,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帶動。
近期,在湖北、安徽等地,由省級政府牽頭推進的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將盤活國有資產推向新階段。
今年4月,湖北省印發了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推動大財政體系建設走深走實總體工作方案。近期,《安徽省推進“大資產”統籌管理總體工作方案》(下稱“安徽省《總體工作方案》”)公開發布。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這是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的要求。
安徽省《總體工作方案》中明確,構建“大資產”統籌管理體系。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曹堂哲認為,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也是落實中央關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動財政科學管理、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和零基預算改革的要求和具體實踐。從2014年上一輪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開始,到2021年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再到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明確要求,國家政策一脈相承。
“有效補充地方資金來源”成共識
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殿勛在專題推進會上表示,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國有資源盡可能資產化、一切國有資產盡可能證券化、一切國有資金盡可能杠桿化”三項原則。
三個“盡可能”的表述引起廣泛關注。周麗莎認為,這一提法體現了地方政府在新時代背景下,盤活存量、提升效率、擴大有效投資的迫切要求和思路創新。但“三資”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賣資源、搞金融、加負債”,要確保其行穩致遠,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全程監管。尤其是許多資源具有公共屬性、生態價值或文化價值,不能簡單地用經濟價值來衡量。許多自然資源(如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分離不清,存在多頭管理,需要對其進行明確。
曹堂哲表示,這項改革的核心是通過盤活存量、激活增量、統籌配置,最終達到提升財政效能、緩解財政收入困局、保障民生和驅動經濟發展的多重目標。
對比湖北和安徽兩省方案,兩省對于國有“三資”管理實施范圍并不完全一致。
湖北明確實施范圍將聚焦“礦產、林業、水利、能源、土地、數據”六類國有資源,“實物、股權、債權、特許經營權、未來收益權”五類國有資產,以及“低效和閑置”兩類國有資金,進行全面清查。
安徽明確的是“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房屋、土地使用權、在建工程、股權、大型儀器設備、數據資產、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礎設施”八類資產,“土地、礦產、水利、林業、能源”五類資源,“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存量資金、實有資金”兩類資金,納入清查和統籌盤活范圍。
分析認為,依據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各類國資盤活范圍有望擴大,地方資金來源將得到有效補充。我國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將為地方穩妥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證券化、資金杠桿化”提供支撐。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