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券商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馬太效應加劇之際,又一家A股上市券商正式向“A+H”雙平臺上市模式發起沖擊,為中小券商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提供了新的注腳。
日前,首創證券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H股上市申請,此舉被視為其國際化戰略布局至關重要的一環。
此次赴港上市,首創證券委任了堪稱“豪華陣容”的四大保薦機構——中信證券、中國銀河國際、中信建投國際和中銀國際,顯示出其對此次發行的高度重視以及強大的渠道動員能力。
此次港股IPO的戰略意圖清晰:一方面,通過打通國際資本渠道,提升公司資本實力與抗風險能力,以應對行業日益增長的資本消耗需求;另一方面,借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平臺優勢,拓展跨境業務,服務中資企業“出海”及海外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需求,特別是在其優勢的資產管理與投資業務領域實現國際化聯動。
若成功上市,首創證券將成為行業內第14家“A+H”券商。

進軍國際市場,拓寬資本與業務疆域
首創證券的H股上市計劃推進速度頗為迅速。
2025年7月26日,其正式宣布啟動H股上市計劃,在市場上投下了一顆“試金石”。短短一個月后的8月28日,其H股發行上市事項便迅速獲得北京市國資委批復。日前,首創證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申請書,標志著其港股上市之路再迎實質性進展。目前,其港股IPO尚需獲得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和香港聯交所等相關政府機關、監管機構、證券交易所的備案、批準或核準。
根據首創證券公告及相關披露文件,此次發行的H股股數將不超過發行后總股本的25%(在行使超額配售權之前),并可能授予整體協調人不超過15%的超額配售選擇權(俗稱“綠鞋機制”)。這一機制旨在穩定上市初期的股價,為發行的順利推進提供保障。募資規模的具體數字雖未在初步文件中明確披露,但市場普遍預期其將募集數十億港元量級的資金,這將顯著補充首創證券資本金。
首創證券此次赴港上市,有著清晰且深遠的戰略意圖。公司在公告及招股書中多次強調,這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司資本實力與綜合競爭力,整合國際資源并提升國際影響力”。
具體而言,其目標可分解為三個層面:在資本層面,打通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構建更加穩健、有彈性的資本結構,以應對行業日益提升的資本消耗需求。在業務層面,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拓展跨境業務,服務中資企業“出海”及海外資本“引進來”的雙向需求,特別是在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優勢領域實現跨境聯動。在品牌層面,通過H股上市提升其在國際資本市場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強化綜合競爭力。
這一舉動也與近年來中國證券行業頭部機構的國際化布局趨勢高度契合。目前,A股市場已有包括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國銀河證券、華泰證券、國泰海通、廣發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中原證券、國聯民生、招商證券在內的13家券商成功實現了“A+H”兩地上市。這些先行者通過港股平臺,不僅補充了資本,更在國際業務開拓上取得了先發優勢。
若首創證券成功上市,將成為第14家“A+H”券商,也是繼申萬宏源之后近年來的又一新成員,標志著中小券商在激烈競爭中尋求突破的一種戰略選擇。
市值三年翻倍,業績高增支撐價值重估
首創證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北京市國資委實際控制的券商。首創證券背靠實力雄厚的國有股東首創集團、京投公司和京能集團,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提供了強大信用背書。
其于2022年12月22日登陸上交所。上市首日股價即大漲43.99%,以10.18元收盤,總市值達278億元。截至2025年10月25日,其股價已達21.68元,市值升至581.11億元。上市不到三年,首創證券市值與股價雙雙實現翻倍。
亮眼的股價表現背后,是首創證券近年來持續向好、超越行業平均的業績基本面作為堅實支撐。 深入分析其財務數據可以發現,首創證券已經進入了一個高質量的成長周期。
盡管證券行業近年來整體波動明顯,首創證券營業收入仍實現穩步增長,從2017年的9.31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24.18億元,七年間增幅近160%。行業排名也從第77位躍升至第49位,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招股書顯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在中國會計準則下,2022年至2024年,首創證券收入與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在中國A股上市券商中分別排名第五、第十。
衡量券商資本運用效率和為股東創造回報能力的關鍵指標——收益率方面,首創證券同樣交出了優秀答卷。2024年,其平均總資產收益率(ROA)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在A股上市券商中分別排名第一及第七。
業績提升得益于首創證券清晰聚焦的差異化戰略,這從其招股書所披露的募集資金用途中可見一斑。
根據招股書,首創證券此次IPO所募資金將主要用于支持首創證券資產管理類業務、投資類業務等核心業務的發展,并加強IT及科技投入,推動公司的全面數智化轉型。
需要注意的是,首創證券并未表示將募集資金投入全部業務,而是重點提及資產管理類業務與投資類業務,二者正是首創證券的特色業務所在。
投資類業務(包括固定收益、權益證券投資、新三板做市及另類投資)已成為其主要增長引擎。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實現收入8.19億元,同比增長56.07%。其中,固定收益投資交易業務收入6.4億元,占到投資類業務收入的近八成。
在固定收益投資交易領域,首創證券建立了深厚的護城河與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招股書透露,公司不僅深耕傳統債券投資,還前瞻性地深化全資產類別布局,持續拓展FICC綜合業務,在可轉債、REITs、衍生品金融工具以及全球資產配置等方向多點發力。
資產管理業務則被視為首創證券的傳統優勢業務。2024年,其資管業務收入達9.09億元,同比增長62.67%,貢獻營業收入超過三分之一。不過,今年上半年,首創證券資產管理業績有所滑坡,同比下滑54.06%。對此,其在招股書解釋道:這主要由于資產及基金管理費收入的減少。盡管如此,首創證券資產管理規模仍保持增長,2022—2024年的資產管理規模復合增長率高達15.8%,截至2025年6月末已達1655億元。這一規模的含金量在于,其是在行業整體資產管理規模復合增長率為-6.7%的逆風背景下實現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首創證券在招股書中特別強調了科技賦能。募集資金將明確用于更新系統、加強信息安全以及拓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場景,這反映了證券行業未來的共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