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可轉債歷史上首個“巨無霸”項目——浦發轉債迎來最后一個轉股日。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10月28日,浦發轉債即將從上交所摘牌。截至10月27日收盤,浦發轉債未轉股比例為0.33%,轉股比例達99.67%,遠超市場預期。浦發轉債摘牌后,市場上將僅剩6只銀行可轉債,其中5只轉股率不足0.01%。
受訪專家指出,銀行轉債冷熱不均的根本原因是正股表現。展望后市,銀行可轉債市場規模短期內可能持續收縮,繼而引發轉債市場重構。
浦發轉債轉股比例超99%
10月27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查詢Choice數據發現,截至10月24日,浦發轉債未轉股余額1.64億元,僅占浦發轉債發行總額的0.33%,轉股工作基本完成。自10月28日起,這只體量高達500億元的銀行可轉債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摘牌。
公開信息顯示,浦發轉債是浦發銀行于2019年10月28日公開發行的可轉債,同年11月15日起在上交所掛牌交易,發行總額500億元,期限6年,到期日為2025年10月28日。浦發銀行在《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上市公告書》中稱,該公司發行可轉債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支持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在可轉債持有人轉股后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于補充公司核心一級資本。
記者注意到,多路資本增持和轉股有效緩解了到期壓力,浦發轉債順利完成轉股。
近日,浦發銀行接連發布三則公告,宣布中國移動分別于10月24日、17日和13日多次通過可轉債轉股形式增持公司普通股股份,轉股價格以12.51元/股計算,兩次權益變動均觸及1%的整數倍。轉股后,中國移動持股比例增加至18.18%。
此外,東方資產和信達投資也紛紛轉股支持。
9月30日,浦發銀行在董事會決議公告中稱,基于對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信心,東方資產及其控制的一致行動人通過二級市場購入普通股及可轉債轉股的形式增持公司股份。截至9月29日,東方資產持有公司普通股10.73億股,持股比例為3.44%,另持有公司可轉債860萬張。
6月,信達證券管理的信豐1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系統累計增持1.18億張浦發轉債,而后轉讓至信達投資賬戶,占浦發轉債發行總量的23.57%。
中信建投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自年初以來,浦發銀行明顯加快可轉債轉股進程,管理層通過業績改善、釋放轉股信號及優化股價條件,推動轉股落地。整體來看,浦發銀行本輪轉股節奏安排清晰,推進過程有條不紊,從引入戰略投資者到主要股東集中轉股,體現出管理層在推動轉股和補充資本方面的決心與執行力。可轉債全部轉股將補充浦發銀行資本,同時對股息率的攤薄影響相對有限。
銀行轉債冷熱不均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是銀行可轉債密集摘牌的一年。今年年初,成銀轉債和蘇行轉債陸續完成轉股提前摘牌;3月,中信轉債因到期摘牌;5月,杭銀轉債和南銀轉債均因觸發強贖條款而被提前贖回;8月,齊魯轉債有79.93億元實現轉股,最后強制贖回的余額為0.07億元。
浦發轉債摘牌后,市場上僅剩下6只銀行可轉債,分別為紫銀轉債、上銀轉債、興業轉債、重銀轉債、常銀轉債和青農轉債。其中,除了興業轉債目前轉股比例近20%以外,其余5只可轉債未轉股比例都在99.89%以上。

數據來源:Choice 制表:李若菡
在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看來,銀行轉債冷熱不均的根本原因是正股表現。
“轉債的價值最終依賴于正股股價。今年表現強勢的銀行股,其對應的轉債更容易觸發強贖實現轉股,但有一些正股長期低迷,轉債也會存在短期轉股困境。”賀金龍指出,“對于轉股困難的銀行可轉債,除了改善銀行經營外,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積極探索引入戰略投資者、爭取股東支持等方式,將是推動轉股、補充資本的關鍵。”
展望后市,排排網財富研究總監劉有華認為,銀行可轉債市場規模短期內可能持續收縮。一方面,今年已有大量銀行轉債密集退市,而市場暫無大型金融轉債的發行計劃進行補充;另一方面,若銀行股價無法有效提升,低轉股率問題將延續,使得發行人面臨更大的到期兌付壓力。
“最重要的是,這一現狀也會引發轉債市場重構。銀行轉債一直是‘固收+’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偏愛的底倉資產,其大規模退出市場將迫使資金尋找替代品。”賀金龍指出,“部分機構資金可能會流向公用事業、現金流穩定的消費類或優質國企轉債,甚至是績優的科技成長型轉債,以填補銀行轉債留下的低波資產缺口,為其他風格和行業的轉債帶來增量資金和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