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飲出圈帶動茶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最近這兩三年,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新茶飲賽道,它創造了中國茶的奇跡,創造了消費的奇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宜賓市茶產業研究院院長劉仲華表示。
10月26日,以“創新融合 綠色智造”為主題,2025年全國紅茶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會在四川宜賓舉辦。劉仲華在會上介紹,2024年中國茶葉邁入了萬億級的規模,其中,傳統原葉茶約3500億元,液態茶飲料1250億元,新式茶飲3540億元,深加工與健康產品1200億元,茶文旅1000億元左右。
茶產業規模突破萬億
中國有悠久的種茶歷史,茶產業是中國具有優勢的傳統產業之一。劉仲華介紹,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茶產業一路高歌,從種植面積上來看,到2024年已經達到5250萬畝,過去的24年面積增長了3.2倍,產量則在過去二十年增長了4.64倍。
他還表示,中國茶的產量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因為進入新世紀以來,很多都是以名優茶為主導,還有很多夏秋茶在樹上沒有摘下來。未來的任務是依托科技進步,通過機械化采摘、機械化加工,讓茶葉成為大量的工業化原料。
現在中國茶葉產量已經大幅領先其他國家。劉仲華介紹,在2005年之前,印度曾經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2005年中國超越了印度。2024年,中國茶葉產量374萬噸,而排名第二的印度為128.48萬噸,在出口量前十的國家中,中國也以超37萬噸排名世界第二。
不過,相比中國茶葉產量規模的增長,最近幾年中國新式茶飲的崛起對中國茶產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劉仲華表示,中國的傳統原葉茶泡了5000年,達到3500億元;即飲茶20年達到1250億元;新茶飲不到10年,達到3540億元,而且還在不斷上升。“2025年估計會遠遠超過3500億元,而且還在不斷上升。所以要全面謀劃中國茶的消費方式,來實現產業升級。”
在過去幾年,以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霸王茶姬、喜茶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茶飲品牌涌現,在資本的助推下快速擴張。劉仲華介紹,2024年,新茶飲凈增加1.1萬家門店。新茶飲的出現形成了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現象級消費熱潮。
劉仲華認為,新茶飲之所以發展得非常快,還是科技加文化,其能夠把現代工業和世界消費的有競爭力的趨勢集聚于這個領域,總結起來就是供應鏈數字化、研發加工數字化、門店經營數字化和銷售數字化。
不僅如此,劉仲華表示,“我們一直在說中國傳統茶出口很難,但是新式茶飲的出口也成為現象級。霸王茶姬去年在境外有208家門店,蜜雪冰城在境外有5000家門店,所有新茶飲都在朝國際化方向發展。西方人喜歡喝冰的、涼的,新茶飲的消費場景跟國外的消費場景完全吻合,加上茶的元素集聚,所以拓展得非常快。”
中國成紅茶凈進口國
新茶飲和即飲茶飲料的快速發展,以及紅茶消費的興起,使得中國茶產業品類結構正在發生變化。21世紀以來,紅茶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茶類,現在是僅次于綠茶的第二大茶類。
劉仲華表示,“紅茶是新茶飲里用得最多的原料。我們進口了4萬多噸紅茶,大部分都用到新茶飲和袋泡茶里,今天的新茶飲、奶茶的第一大品種就是紅茶。”
內需旺盛帶動紅茶產量持續增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介紹,2023年中國紅茶產量達到37萬噸,比2005年提升了7.1倍;紅茶產量占茶葉總產量的比重也從2005年的5.1%提高到2023年的10.45%,增長了1倍。
不僅如此,江用文還介紹,2005年之前,中國的紅茶主要是滿足出口,2005年以后,中國紅茶的發展主要是內銷。2005年以前生產的80%紅茶是用來出口,到2024年生產的紅茶只有6.62%是用來出口,93%以上是用來內銷。
在產量持續增長,出口持續下降的同時,中國紅茶進口量在持續上升。江用文表示,2015年中國進口紅茶1.88萬噸,2024年紅茶進口超過4萬噸,從量來講,中國已經成為紅茶的凈進口國。
四川省川紅茶業集團首席專家孫洪也介紹,2021年至2024年,中國紅茶出口量呈現進一步減少的趨勢,2024年中國紅茶出口約2.48萬噸,占總出口量的6.6%。相反,紅茶的進口量呈現整體的增長趨勢,是我國第一大的進口茶類。2024年我國紅茶進口4.19萬噸,占總進口量的77.6%。
在這一背景下,業內也看到了茶葉消費結構變化的機遇。
進口替代是中國紅茶生產增長的重要空間。從去年進口的4.19萬噸紅茶,到今年1-3季度進口了3.7萬噸紅茶,劉仲華表示,可以思考如何在內循環中把國內生產的紅茶替代進口紅茶。
不僅如此,紅茶出口擁有廣闊的天地。孫洪就表示,紅茶在全球的茶葉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我國產業結構中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貿易量來看,2024年全球紅茶的出口總量155萬噸,占國際茶葉出口總量的80%,中國紅茶的出口量只有2.48萬噸,只占1.6%。目前,中國紅茶在全球紅茶貿易中,出口競爭力較弱。
孫洪介紹,從歷史的維度來看,20世紀上半葉,中國紅茶曾占據了世界紅茶貿易量的50%以上;20世紀40年代,中國紅茶出口占比也達到了5%;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市場占比上升到了15%,祁紅、川紅、寧紅等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高端紅茶市場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對比現在和歷史的數據來看,中國紅茶有很大潛力。
其實,在中國紅茶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地也爭相發展本地紅茶產品,中國紅茶產區不斷擴大,并涌現了一些新型的紅茶產區。
江用文表示,貴州省、河南省以前不產紅茶,現在也成為紅茶的重要產區。2005年中國只有湖南、云南兩省的紅茶產量超過1萬噸,2010年有4省超過1萬噸,2022年有9省超過1萬噸,紅茶成為全國性的茶類。
另外,江用文介紹,紅茶產區也形成了紅茶主產縣(市),比如鳳慶縣、福安市、祁門縣、宜賓市、筠連縣、英德市、利川市、修水縣等。同時也涌現了一些紅茶知名企業和品牌,川紅集團、正山堂、三寧茶業、寧紅集團等都是以紅茶產銷為主的龍頭企業。
作為川紅茶的核心產區,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杜海洋表示,宜賓認真履行全省茶葉精深加工產業鏈的主要承載地的職責,全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市的茶園面積達130萬畝,茶葉的綜合產值達360億,已成為川茶千億產業的重要支撐。特別是作為全國紅茶重點產區,宜賓堅持科技賦能,依托茶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平臺,成功地選育早白尖5號等優新品種,創新榮獲川紅工夫茶與南路邊茶兩項非遺技藝,推出突破傳統紅茶保質期限的“長江紅”新品,為紅茶產業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2024年,宜賓的川紅工夫產量達到了1.73萬噸,綜合產值突破了30億元。紅茶產業已然成為宜賓茶葉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