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持續多年的強勢行情于今年放慢腳步,進入寬幅震蕩階段。
尤其是三季度以來,市場風險偏好整體提升,在大類資產價值重估的邏輯下,債券資產似乎成了偏弱勢的一方。此外,公募費率改革新規的出臺,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構資金的參與。在此背景下,主動型債券基金的市場熱度顯著降溫。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債券ETF憑借自身優勢,成為債市資金新的承接力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冷熱分化的格局,反映出債券投資生態正發生變化,主動管理面臨更大考驗,被動配置正加速崛起。
債券基金顯著降溫
“真是風水輪流轉,之前還非常受追捧的債基,近期突然就很難賣出去了。”近日,某公募渠道負責人向上海證券報記者如是表示。
在他看來,當前債券基金面臨較為被動的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收益率缺乏吸引力、凈值存在波動甚至虧損風險,以及對渠道中收貢獻有限。
“債券基金投資者的整體風險偏好較低,一旦出現虧損,相較于權益類基金更容易‘傷害’客戶。對于公募渠道經理而言,售后壓力會更大。投入同樣的精力,性價比遠不如目前的‘固收+’或ETF產品。”該渠道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在銀行創收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債券基金中收較低,更加大了銷售難度。
一邊是銷售受阻,一邊是機構密集的大額贖回。Choice統計的公告數據顯示,截至10月24日,10月以來僅兩周時間,已有至少26只債券基金因發生大額贖回而發布了提高凈值精度的公告。
10月以來,債券基金發行端也遇冷。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24日,債券基金月內成立數量僅3只,分別為華富安和債券、華富安康三個月持有期債券和國壽安保尊悅純債債券,發行總規模為2.61億元,在同期涵蓋所有新成立基金的總規模中,占比僅為1.12%。
滬上某公募產品部人士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公司事實上有多只債券基金正在申報中,但遲遲沒有審批下來。“如果在年底前還未通過審批,我們就會考慮主動撤掉申請。”他說。
債券ETF成吸金主力
雖然債券基金發行市場表現乏力,但下半年被動管理的債券ETF承接了數千億元資金,成為市場中的一抹亮色。
自7月以來,共有24只科創債ETF分兩個批次相繼入市。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這24只科創債ETF的總規模達2449.42億元,較發行時的總規模增加1751.69億元。
具體來看,科創債ETF嘉實10月23日的規模超過200億元,位居同類產品首位,達202.36億元;科創債ETF鵬華、科創債ETF招商的規模分別為192.57億元和190.03億元,分列二、三位。
機構投資者成為科創債ETF的認購主力。以科創債ETF嘉實為例,其前三大投資者分別為興業銀行、中國銀河證券和興業證券,持有比例分別為30.08%、13.52%和6.76%。科創債ETF天弘和科創債ETF華泰柏瑞第一大持有人均為招商銀行,且持有比例均超過50%。
除機構自營資金外,信托計劃、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也較多出現在科創債ETF的前五大持有人名單中。例如,中信信托發行的信托計劃為科創債ETF廣發第一大持有人,建信信托的兩只信托計劃分別為科創債ETF鵬華和科創債ETF匯添富的第一大持有人,科創債ETF招商的第二和第三大持有人則為招銀理財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隨著債券ETF規模的擴張,其對債市影響愈發明顯,尤其是對近幾個月的信用債來說。”國盛證券分析師楊業偉在研報中表示,但與債市近200萬億元的總規模相比,當前債券ETF規模依然非常有限,因而市場規模依然有進一步擴張的必要和需求。同時,低利率時代,主動管理能做出的差異降低,競爭轉向費率競爭,債券ETF憑借低費率及贖回優勢,疊加債券ETF投資選擇逐漸變多,未來幾年債券ETF規模預計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
主動管理仍有作為
盡管當前債市正承受壓力,但機構對債市前景并不算悲觀。
華創證券固收分析師周冠南發文表示,當前債券供需結構相較往年或更加友好,今年四季度供給壓力整體有限,臨近年末在機構提前配置來年行情的推動下,債市需求有望逐步修復。這種供需格局對于債市仍有支撐,同時央行重啟買債也仍可期待。
在策略方面,周冠南認為,雖然利多因素難以驅動債市收益率大幅下行,但考慮到利空擾動影響也有限,若出現調整可以進行布局。目前具備超額收益空間的品種,可通過騎乘策略、品種利差、期限利差等多維度進行判斷和挖掘。
天風證券固收分析師譚逸鳴認為債市后續或呈震蕩格局。他在研報中寫道,在外部擾動推升避險情緒的背景下,10月債市迎來階段性“喘息期”,短期內大概率在“下有底,上有頂”的區間震蕩,建議保持波段思維,把握交易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機構人士對尚未落地的公募基金費率新規保持密切關注。“多數投資者認為債市尚未對其影響進行完全定價。近段時間以來,債券基金資金流出沒有實質發生。”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張繼強在研報中稱,雖然大額贖回時有發生,不過銀行自營、理財等主流投資者暫未因新規大規模贖回基金,仍持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