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一帆 卓泳
自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政策實施已近兩周,相關政策影響正逐漸顯現。證券時報記者從港口、航運相關公司了解到,雖然近期已經幾乎沒有美國背景船舶在我國港區開展業務,但是各方合力通過轉運、改組等方式保持美線整體運力的穩定。
各大港口運作平穩
“自10月14日起,中國對美國實施反制措施。從南沙港區運營情況看,區域內沒有美資航運企業開展業務。根據當前情況,南沙港區美線整體運力保持穩定,航線服務未受到干擾,將繼續保障華南地區至美國航線的服務連續性。”廣州港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作為華南連接世界的門戶,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穩居世界前列。
10月14日起,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中國公司擁有或運營的船舶、中國造船舶、中國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務費。作為維護中國海運企業合法權益的正當舉措,我國決定將于10月14日起對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內容和收費標準和美方政策基本一致。
與廣州港情況類似,多家上市港口企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普遍表示,自船舶特別港務費政策生效以來,沒有美資背景的船舶靠港作業,相關航線服務運作正常。
唯一一個可能被收取特別港務費的案例,是美國美森航運公司的“曼努凱”號集裝箱貨輪。該貨輪在10月13日抵達寧波,業內傳聞其靠港期間被征收445.84萬元港務費。記者就此事向寧波港問詢但未獲得回應。業內人士提示,特別港務費的收取由各地海事部門執行,與港口方面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外媒援引船舶追蹤平臺Kpler數據顯示,上周船只在抵達中國港口后,平均需要2.66天才能進入泊位,這比此前一周要長出17%。
壹航運創始人鐘哲超向記者解讀稱,堵船2.66天其實并不算多,除了近期天氣因素干擾,特別港務費政策的出臺確實是重要因素。“我們的政策在10月10日宣布,10月14日執行,航運公司立即通過貨物轉運、企業改組等方式應對,同時也有些企業在等待政策細節的明確,一些前期已經出海的船舶在我國近海區域停靠造成了等待。”鐘哲超表示。
船司轉運改組作應對
馬士基在規則落地后,快速實施了轉運措施,其運營的兩條懸掛美國國旗的集裝箱船將不再停靠寧波港,而是將貨物轉移到第三國的非美國注冊船只上。廣州港方面也表示,達飛輪船旗下的部分美籍船舶已提前通過船舶國籍變更、航線運營調整等舉措,推動旗下全部美籍船舶退出南沙港區相關航線運營。
鐘哲超告訴記者,集裝箱船采取此類轉運方式比較簡單,但是對于卸港較為困難的油輪、散貨船而言并不具備此類條件。對于此類船舶而言,規則的明確、費用的協商甚至企業的改組都需要一定時間。
太平洋航運近期就正忙于實施改組,該公司從事國際干散貨運輸服務。一方面,太平洋航運正將一半的散貨船隊遷往新加坡,并在其新加坡實體名下重新懸掛船只的船旗;另一方面,太平洋航運明確公司整體及最終戰略領導、商業決策以及新加坡自有船隊的技術管理均設于新加坡,董事會組成也在10月13日宣布變更。
“我們在10月15日向證券交易所提交報告,證明公司25%或以上的股權并未由美國或中國實體或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我們確信自己不適用于特別港務費。”太平洋航運財務總監吳志杰表示。
太平洋航運關于股東股權比例的關注,體現了我國的反制措施不僅聚焦于“造船和船旗國”,更涉及“股東和資本方”。對于太平洋航運而言,雖然其澄清了單一股東的持股情況,但是考慮到該公司約99%的股份為公開交易股份并由全球投資者持有,其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國籍是否需要進一步統計區分,有待規則的進一步明確。
市場將回歸基本面
短期來看,航運市場,尤其是大宗商品船運市場仍然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不過已經在走向平穩。
上海航運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10月23日當周,超大型油輪市場在中美特別港務費政策正式落地的背景下,租家和船東均持謹慎態度,盡管部分船東逐漸開始推船尋貨,但整體觀望情緒依舊較濃,支撐運價在高位波動。
“隨著中美特別港務費政策細則的不斷調整,地緣風險帶來的溢價情緒開始消退,核心驅動力逐步轉向供需基本面。”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整體船位依然充足,且未出現結構性短缺,租家控制出貨節奏,避免集中出貨再次帶來情緒上的推動。”
面對當下環境,在太平洋航運行政總裁Martin Fruergaard看來,短期內的調整不可避免,但是從長遠來看也一定會對市場產生積極的影響。“目前所有人都在向兩國政府尋求監管規定的進一步澄清,也正在推動自身的轉型,希望不要在全球貿易中增加更多的運營成本。”Martin Fruergaard表示。
海通發展方面表示,短期來看,各個船東在密集調整船舶擺位分布及航線,可能會造成局部的貿易波動,中期來看,可能美國以外的船東會獲得溢價。“當然在國貨國運背景下,也出于資源供應鏈安全的考慮,我們認為尤其中資背景的船東會更加受益。”海通發展方面強調。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經貿磋商,涉及美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措施、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等雙方共同關心的重要經貿問題。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表示,中美雙方就上述這些議題建設性地探討了一些妥善處理雙方關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識。下一步各自將會履行內部報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