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截至10月26日,伴隨黃金價格大漲,掛鉤黃金現貨的ETF迎來大爆發,規模一路攀升并反超跟蹤中證1000、上證50、科創50、中證A500等傳統寬基賽道的ETF,創下規模僅次于滬深300ETF的歷史紀錄。
在上述現象的背后,是傳統ETF賽道擁擠的持續加劇。當前,盡管ETF產品數量仍在不斷擴容,但部分寬基指數對應的ETF總規模已陷入停滯,甚至出現明顯萎縮。
當主流寬基ETF賽道逐漸進入紅海競爭,無論是占據先發優勢的頭部公募,還是尋求市場突破口的新入場者,都開始重新審視ETF產品的布局邏輯,一批不走尋常路的大型ETF接連涌現。這些差異化產品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精準的資產配置工具,更成為公募基金在擁擠賽道中突破增長瓶頸、打開新空間的關鍵路徑。
集中火力單點突圍
ETF市場的馬太效應正愈發顯著。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等頭部基金公司憑借產品布局廣、資源儲備足的優勢,能在ETF領域實現全面發展,而大多數基金公司已放下大而全的規模執念,轉而深耕特色ETF賽道,通過打造爆款單品構建差異化護城河,在激烈競爭中通過單點突圍占據一席之地。
這一趨勢在今年的市場中尤為明顯。10月以來,黃金價格突破歷史紀錄,帶動掛鉤黃金現貨的ETF規模同步飆升,7家基金公司旗下黃金ETF總規模一度突破2000億元,為歷史新紀錄,并反超跟蹤中證1000、上證50、科創50、中證A500等傳統寬基賽道的ETF,規模僅次于滬深300ETF。其中,華安基金、國泰基金、博時基金、易方達基金4家基金公司的黃金ETF成為大贏家,今年以來分別收獲341.57億元、154.31億元、148.77億元和120.31億元的資金凈流入。
華安基金正是憑借黃金ETF的單點突破,在ETF浪潮中穩住了優勢。其旗下華安黃金ETF最新規模達829.84億元,單只產品為公司今年ETF規模增長貢獻了543億元,占去年底公司ETF總規模的47%。這只產品不僅成為華安基金首只規模超500億元的ETF,更助力公司在全行業非貨ETF規模排名中穩居第十位,避免了在頭部競爭中掉隊。
類似的單點突圍案例在今年基金公司的ETF布局策略中并不少見。今年獲資金凈流入居前的ETF中,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海富通中證短融ETF分別吸金557.24億元、346.25億元,表現絲毫不遜色于黃金ETF。
其中,富國基金近年來在ETF領域的布局策略尤為清晰:放棄全面鋪開,聚焦核心賽道集中發力。在債券ETF領域,其旗下中債7—10年政策性金融債ETF規模從2024年初的不足百億元,一度突破500億元;在權益ETF領域,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規模一年內從不足200億元飆升至近1000億元,今年吸金金額位列全市場第一。目前,富國基金旗下80只ETF產品中,這兩只產品的規模占比已達一半,直接推動公司最新非貨ETF規模排名從去年底的第九位升至第八位。
此外,多家基金公司也通過深耕細分賽道,打造出獨屬于自己的王牌產品。博時基金專注可轉債ETF,該產品自2024年以來累計吸金460億元,規模突破600億元,成為可轉債ETF領域的標桿;國泰基金聚焦證券ETF,今年該產品獲資金凈流入290億元,最新規模達595.95億元,既是公司旗下規模最大的ETF,也是唯一一只超500億元的產品;海富通基金則發力債券ETF,憑借全市場規模第一的短融ETF,推動公司非貨ETF規模排名上升2位。
挖掘冷門主題實現生態卡位
“在ETF的布局上,集中火力進行單點突圍的策略本質上是一種戰略取舍?!比A南一位基金評價人士分析道,“基金公司開始從廣度覆蓋轉向深度挖掘,以細分主題和特色賽道打開ETF新空間。聚焦單一賽道或主題,挖掘未被充分覆蓋的細分領域機會,這類產品能避開傳統ETF的賽道擁擠,通過獨特定位吸引有特定配置需求的投資者?!?/p>
從資金流向數據也能印證這一策略的有效性。今年以來,全市場共有41只ETF獲百億級資金凈流入,其中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分別占據6只、5只,展現出頭部公司全面布局的優勢;而更多基金公司則依靠1到2只核心產品躋身前列,富國基金、廣發基金、華寶基金各有2只ETF吸金超百億元,華安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等則憑借1只爆款實現突破。
這種策略也讓這些基金公司在細分領域建立了絕對優勢:富國基金拿下港股通互聯網賽道規模最大的ETF,華安黃金ETF成為另類投資領域規模第一的產品,海富通短融ETF穩居債券ETF規模榜首,博時可轉債ETF、國泰證券ETF也分別在各自領域成為規模冠軍,其中國泰證券ETF更是A股市場中規模最大的行業主題ETF。
在ETF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生態卡位已成為基金公司進行突破的關鍵手段。它并非簡單的產品布局,而是一種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并結合市場發展形勢的策略,在尚未爆發的細分領域提前建立優勢,待市場機遇成熟時,快速進行單點突破,進行生態卡位。這種布局邏輯,既考驗基金公司對產業趨勢的預判能力,也需要公司具備深耕長期價值的定力。
以華安黃金ETF為例,該產品早在2013年6月便已成立,歷經12年市場周期,直到今年黃金價格突破歷史紀錄、市場避險需求激增,這一長期布局的優勢徹底釋放;富國基金在債券領域以及港股市場奠定的投研和渠道優勢,是其旗下2只ETF產品規模迅速擴張的底氣。
對于ETF市場的新入局者而言,在頭部公司占據傳統賽道、中小公募深耕成熟特色領域的競爭格局下,挖掘尚未被充分關注的冷門主題,成為實現生態卡位的關鍵突破口。這類賽道不僅競爭壁壘低、布局成本小,更能憑借先發優勢待市場熱度升溫時快速實現規模突圍。
永贏基金作為ETF領域的“新人”,便是這一策略的成功實踐者。公司早在2023年率先布局成立了永贏中證滬深港黃金產業股票ETF,是跟蹤該指數的第一只產品。隨著今年黃金價格突破歷史紀錄,這一提前布局價值徹底釋放,該ETF年內吸金86.81億元,規模一躍突破百億元,不僅成為永贏基金旗下首只百億級ETF,更穩居當前全市場黃金股ETF規模榜首。
傳統ETF賽道增長乏力
當部分基金公司憑借特色賽道ETF實現規模突圍時,傳統ETF賽道的增長乏力愈發凸顯,尤其是寬基ETF,其規模擴張更多依賴基金凈值被動上漲,而非投資者主動凈申購。
Wind數據顯示,盡管近期A股指數屢屢刷新年內高點,但掛鉤滬深300、中證A500、上證50、中證500、科創50、中證1000等核心寬基指數的ETF,規模均未觸及歷史頂峰,部分產品份額甚至出現明顯下滑,與指數行情形成鮮明反差。
以滬深300、中證500相關ETF為例,今年規模小幅增長主要依賴“國家隊”資金的托底支持,若剔除這部分資金,其實際規模較去年年底反而呈現收縮態勢;科創50、中證A500相關ETF的規模峰值則停留在去年。即便科創50指數今年斬獲47.86%的高收益,掛鉤該指數的ETF規模仍從去年10月的超2200億元縮水至最新的1800億元左右,資金贖回跡象較為明顯。
從單只產品的贖回情況來看,也能印證傳統寬基ETF賽道的疲態。今年以來,全市場共有7只ETF遭遇百億元級資金凈贖回,分別是科創50ETF、創業板ETF、創業板50ETF、恒生醫療ETF、半導體ETF、科創板50ETF及中證A500ETF。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50、創業板指數本是今年漲幅靠前的寬基指數,但對應的科創50ETF、創業板ETF卻成為年內資金贖回規模前兩位的產品,指數漲資金反而贖回的現象折射出傳統寬基ETF規模增長乏力的現實。
從ETF類型維度看,市場分化進一步加劇。股票型ETF雖產品數量持續擴容,但份額增長動力不足,規模提升更多依賴凈值被動上漲,主動申購需求疲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新賽道ETF呈現爆發式增長——債券型ETF、商品型ETF規模較年初實現數倍增長,跨境型ETF規模也翻倍擴容,成為拉動ETF市場整體增長的引擎。
這種分化趨勢也傳導至新基金發行端?;鸸緦ν|化嚴重的傳統賽道ETF興趣漸失,轉而將資源集中于特色細分領域:創業板新能源ETF、恒生生物科技ETF、科創板人工智能ETF、創業板人工智能ETF、創業板軟件ETF等聚焦垂直賽道的產品,正成為基金公司布局的重點。切入細分需求取代全面覆蓋傳統賽道成為基金公司新基金發行的主流思路。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崔悅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頭部公司依托品牌影響力、完善的產品線與資源壁壘,在傳統寬基等核心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增量資金持續向其匯聚。而中小基金公司在寬基ETF賽道上,受制于規模效應不足與流動性壁壘,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很難與頭部公司正面競爭?!?/p>
正因如此,中小公募在ETF布局上不再熱衷對傳統寬基的追逐,轉而聚焦穩健型或具備獨特屬性的產品,試圖在細分領域打開突破口。如長城基金推出旗下首只ETF——長城中證紅利低波動100ETF,深耕紅利低波這一防御性賽道;交銀施羅德基金申報中證智選滬深港科技50ETF,瞄準跨市場科技細分機會;興證全球基金上報公司首只ETF產品——興證全球滬深300質量ETF,以質量因子為差異化賣點,避開與純寬基ETF的直接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