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基金研究院 李明珠 沈述紅
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公司的“生命線”,也是踐行投資者為本、提升投資者回報的核心戰斗力。
隨著我國市場環境日趨復雜、公募管理規模持續增長,疊加《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的積極引導,行業逐步摒棄“明星基金經理單兵作戰”的傳統模式,轉而追求業績的長期可持續性,推動投研生產流程向“平臺化、一體化、工業化”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以先鋒、貝萊德、道富等巨頭為代表,已構建起成熟的“平臺化、一體化、工業化”投研體系。它們通過整合投研流程實現投研協同,搭建共享平臺打破部門壁壘,依托標準化流程提升決策效率,為行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在我國,這場轉型的成效也已初現端倪。近來業績榜單上的變化像一面鏡子,映照投研改革背后的真實面貌:那些曾經閃耀的名字從榜單前列漸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由平臺化體系支撐的產品。毫無疑問,行業競爭的核心,正在從“造星能力”轉向“系統建構能力”。
然而,轉型之路并非坦途。從依賴明星基金經理轉向團隊協作,意味著必須打破傳統的投研壁壘,建立有效的共享機制。同時,平臺建設的前期成本投入高昂,且現有人才的知識結構與新體系所需的協作能力之間也存在適配挑戰。
華南一家公募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這家機構正在摸索和踐行真正以業績為導向,不論資排輩,創造機制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基金經理研究員之間只有業績的差異,沒有職級的差異;基金經理的多元投資風格實現互補,投資理念、成功的投資標的相互傳導、相互借鑒;不以投資排名、規模作為單一評價來源,結合能力圈、市場風格等因素,識別真正阿爾法貢獻;提倡簡潔、高效、說實話的溝通機制,形成愿說實話氛圍,業績可量化,公開全透明。
科技賦能也成為破局的關鍵引擎。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構建AI投研平臺,基金公司能夠將復雜的投資流程科學分層,在數據挖掘、因子建模等環節實現效率倍增。
然而,任何變革都伴隨著質疑。當下業界對投研體系改革不乏謹慎聲音,認為工業化、平臺化可能削弱投資的創造性。但受訪業內人士綜合評價:工業化、平臺化的投研體系并不排斥投資大師的誕生,相反,它能為有才華的人提供更強大的研究支持和風險控制體系,使其能更專注于投資策略的創新。在這個機制下,平臺如同一個多元化的生態,能夠容納不同投資策略與風格的同臺競技。
正如多家公募基金改革“破冰”者所言,投研平臺化和基金經理的個人特色并不沖突,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即人才通過平臺實現自身價值,而平臺通過人才提升競爭力,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最終助力實現“可追溯、可復制、可預期”的業績目標,打造更讓投資者信賴的基金產品。
在這個意義上,投研體系的轉型遠不止于效率的提升和產品質地的精進,而是要在制度化與創造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它是一場關乎平衡人性與理性、個性與標準、創造與約束的持久探索。這條道路注定漫長,但或許正是這種張力,將引領基金行業走向更富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