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江聃
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10月24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六位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并圍繞“十五五”時期的宏觀政策與經濟發展、暢通循環與對外開放、產業體系建設與科技創新、社會民生與公共服務等社會關切答記者問。
緊緊抓住時間窗口
《建議》共有15個部分、61條,分為三大板塊。
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抓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二板塊為分論,分領域部署“十五五”時期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第三板塊主要部署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等任務。
發布會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首先介紹了全會文件起草情況和“十四五”時期相關成就。他表示,我國經濟增速繼續領跑全球主要經濟體,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展望“十五五”,《建議》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七個方面目標。一是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二是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三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四是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五是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六是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七是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從現在到2035年只有10年時間,前5年發展好了,才能爭取更大的主動。”韓文秀強調,要科學謀劃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緊緊抓住時間窗口,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要進一步夯實基礎,全面發力。
再造一個高技術產業
“十五五”規劃涉及12條重點戰略任務。《建議》明確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首位。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表示,傳統產業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建議》明確提出要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化工、機械、造船等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等舉措。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
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鄭柵潔表示,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新增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可為我國經濟大盤、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透露,“十五五”期間,要著眼四方面推動我國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包括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以及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三方面發力擴大內需
大國經濟往往以內需為主導,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鄭柵潔表示,結合《建議》的戰略部署,將圍繞拓展增量、提升效益、暢通循環三方面擴大內需。
拓增量方面,《建議》提出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擴大服務消費,推動商品消費擴容升級,同時高質量推進“兩重”項目建設,實施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等。
暢通循環,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一直是市場關注焦點。鄭柵潔表示,《建議》提出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規范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等舉措,將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種市場障礙,充分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
超過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的直接來源,也吸引著外資加大在華投入。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表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產業發展,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應用場、利潤場。
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民生話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圍繞“十五五”時期衛生健康、人口發展等內容作介紹。
到2024年底,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9歲。雷海潮表示,希望通過五年的努力,能夠使得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在2024年的79歲基礎上再提升1歲,達到80歲左右。
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方面綜合努力。如在服務模式上要突出全鏈條的貫通,讓群眾少得重病、及早康復。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優化藥品集中采購、醫保支付和結余資金的使用政策等。
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方面,雷海潮介紹,《建議》重點部署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明確倡導積極的婚育觀,優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政策。二是推動老有所養。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機制。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發展醫養結合服務。三是推動老有所為。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優化就業、社保等方面年齡限制政策,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