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銀理財董事長吳茜公開表示,截至今年9月末,銀行理財規模已經超過32萬億元,達到32.1萬億元。
“中信證券研究”也提及截至9月末銀行理財規模為32.11萬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與截至今年6月末的30.67萬億元存續規模相比,銀行理財規模在第三季度增長約1.4萬億元,雖然第三季度規模整體大幅增長,但各月增幅有所分化。
中信證券數據顯示,7月銀行理財規模超預期增長2萬億元,但9月份環比下降8500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9月份,銀行理財規模環比下降,主要源于季末支援母行考核的季節性回撤,疊加“雙節”長假前投資者持現需求上升、權益市場分流資金等短期因素。隨著10月份銀行考核壓力消解及“雙節”假期流動性需求回落,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在月內實現修復。
9月理財規模環比下滑
銀行理財規模在第三季度整體呈現“先揚后抑”的特征。其中,7月銀行理財規模超預期增長2萬億元。
針對7月規模的大幅度增長,明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發的存款再配置,以及存款利率降幅快于理財收益率降幅,抬升了理財產品的相對吸引力。
然而,進入9月份后,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出現下降。
“我們測算,2025年9月末,銀行理財規模環比下降8500億元至32.11萬億元。”明明表示,9月通常面臨季末回表、假期持現需求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資金暫時流出理財市場,出現臨時性回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雖然今年9月份銀行理財規模環比下降,但與2024年9月相比仍增長約8.5%。
明明認為,進入10月后,隨著季末考核壓力消解及“雙節”假期流動性需求回落,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在月內實現修復。考慮到超額儲蓄期間存入的定期存款進入大規模到期階段,疊加存款利率持續下降,預計居民對理財產品的配置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推動銀行理財規模實現更高幅度回升,10月銀行理財規模增量有望達到1萬億元以上。
固收類產品由于收益較為穩定,符合大多數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因此是銀行理財主要的產品類型,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超過95%。
隨著國內利率不斷下行,普益標準數據顯示,銀行固收類理財收益率在今年第三季度也出現整體下滑。
具體來看,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理財公司存續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為2.30%,環比下跌0.93個百分點;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為2.73%,環比下跌0.21個百分點。
“固收+”產品受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政策利率中樞不斷下行,目前債券收益率位于歷史低位,固收類產品的長期收益中樞或也將呈下降趨勢。
在債市利率和收益率走低背景下,投資者對資產配置的關注進一步提升。很多追求穩健的投資人將目光聚焦于“固收+”產品,而近期火熱的權益市場也進一步受關注。
顧名思義,“固收+”指在債券這種相對穩健的資產上,加一些增強收益的其他風險資產,如股票、可轉債或商品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銀行理財公司也在轉向推薦“固收+”相關理財產品,呈現“供銷兩旺”態勢。如招銀理財推出的“全+福”多策略產品系列,其保有規模在今年9月突破3000億元,服務客戶逾240萬。
近日,工銀理財也推出了針對私人銀行客戶的恒睿系列固收增強開放式理財,近6個月(2025年4月18日至2025年10月15日)的年化收益率達到4.39%。
對此,明明指出,低利率時期,純固收產品潛在收益不斷降低,“固收+”產品在獲取超額收益率方面優勢明顯。“我們認為,‘固收+’產品未來仍會持續增長,成為銀行理財規模增長的重要發力點,全年‘固收+’產品規模增長有望突破1.4萬億元。預計全年整體理財規模有望超過33.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