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利潤大幅下滑,但特斯拉汽車交付量創季度新高,同時在AI、機器人等領域“全面出擊”。
當地時間10月22日美股盤后,特斯拉發布了2025年三季度財報。公司營收為281億美元,同比12%,創下同期歷史新高,但凈利潤為13.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7%,經調整凈利潤為17.7億美元,同比下滑29%。從汽車交付量來看,三季度特斯拉交付量達49.7萬輛,同比增長7.4%,創下歷史新高。
當地時間10月23日,特斯拉美股大幅低開,盤初進一步走低,一度跌超5.7%,截至發稿,跌幅收窄至2.5%。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具備現實世界人工智能(AI)所需的全部要素,包括人工智能能力、卓越的機電工程能力以及規模化生產的能力,特斯拉“在現實世界人工智能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馬斯克強調智駕和Robotaxi能力
如何看待馬斯克所說的“領先地位”?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馬斯克的論斷基于特斯拉在AI落地的全鏈條能力:從數據采集(龐大車隊實時反饋)到算法迭代(自研芯片與超算集群),再到場景驗證(自動駕駛與Robotaxi商業化),形成閉環優勢。王鵬表示,其“領先性”體現在“車端AI”與規模化應用的結合。
目前,自動駕駛功能和Robotaxi業務成為特斯拉AI能力的主要“舞臺”。馬斯克表示:“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推進和無人駕駛網約車的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交通運輸的本質。”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開始推送智能輔助駕駛V14,同時公司擴大了Robotaxi無人駕駛網約車服務的運營范圍、時間和車隊規模。
從自動駕駛能力來看,2025年10月,特斯拉在北美開始推送特斯拉智能輔助駕駛(即FSD)V14,提升了多種復雜場景的處理能力,如避開路面障礙物、為緊急車輛讓行以及新增抵達目的地時的停車點位選擇功能。FSD V14年內將為車輛新增推理能力。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訓練智能輔助駕駛所使用的現實世界模擬器,能夠生成逼真的視頻畫面,為智能輔助駕駛建立起強大的強化學習循環,從而大幅提升特斯拉的AI性能,把參數再提升一個數量級。
從Robotaxi業務來看,目前特斯拉Robotaxi在奧斯汀累計里程超過25萬英里(即40萬公里),在加州灣區累計里程超過100萬英里(即160萬公里)。自Robotaxi無人駕駛網約車業務在奧斯汀首發以來,特斯拉已三次擴大運營范圍,據預計,該業務將于2025年底前在內華達州、佛羅里達州和亞利桑那州開展運營。
據了解,特斯拉Robotaxi iOS應用現已面向美國和加拿大用戶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下載并加入候補名單。在未來幾個月內,Robotaxi有望取消安全駕駛員。不過,產業觀察家洪仕賓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Robotaxi領域競爭激烈,Waymo、Cruise等公司也在積極推進,特斯拉是否能持續領先還需經過市場檢驗。”
為進一步強化AI能力,特斯拉與三星達成合作,將在美國生產用于人工智能推理和訓練的芯片并進一步擴展人工智能訓練算力,使Cortex集群(特斯拉部署于得克薩斯州超級工廠的超級計算集群)總算力達到81000顆H100的等效算力。
銷量創新高但仍面臨增長壓力
從汽車銷量來看,今年三季度特斯拉的交付量達49.7萬輛,同比增長7.4%,高于市場預期的44.8萬輛。其中,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16.92萬輛,環比增長31%,創下了年內新高。
盡管銷量增勢迅猛,帶動特斯拉營收同步增長,但特斯拉卻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三季度凈利潤大幅下滑。此外,和新能源汽車同行相比,特斯拉近年來交付量幾乎“原地踏步”,三季度其新車交付量不及比亞迪的一半。
洪仕賓向記者表示,當前從整個電動車市場來看,全球競爭加劇、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提高、各品牌在產品多樣化方面快速跟進。所以盡管自動駕駛等AI功能成為了特斯拉的重要賣點,但特斯拉想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實現銷量大幅增長,還需要在價格策略、產品線擴展、本地化生產等方面同步推進。
“AI優勢可以維持特斯拉的品牌溢價,但未必能單獨帶動銷量大幅提升。” 洪仕賓表示。王鵬也認為,汽車廠商短期銷量增長受產能、競爭及政策限制影響,AI能力尚未直接轉化為購車決策的核心因素。
不過王鵬表示,長期來看 ,AI可以通過兩條路徑驅動特斯拉業績增長:一是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后,通過訂閱制FSD和Robotaxi模式創造持續收入,降低特斯拉對單車銷量的依賴;二是技術賦能提升車輛安全性與智能化體驗,強化產品競爭力。他說:“這種驅動力的關鍵變量在于FSD全球落地速度、商業化盈利能力及政策支持力度。”
人形機器人按下“加速鍵”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馬斯克還透露了公司人形機器人的進展。據了解,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機器人將在2026年第一季度發布。目前,特斯拉正在安裝人形機器人生產線,預計將于2026年年底啟動生產,最高年產能100萬臺。
馬斯克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生產重點在于制造出一只“像人類手掌那樣靈活多變、功能強大的機械手”,并能實現大規模量產。這是對供應鏈的巨大考驗,而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尚沒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特斯拉必須實現高度垂直整合,深度介入到供應鏈生產中。
這種供應鏈現狀,也讓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制造領域構建了獨特競爭優勢:能同時滿足規模化生產、現實世界的人工智能以及真正靈活的手部操作這三大關鍵要素。馬斯克表示,將來擁有靈巧雙手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一位“非凡的外科醫生”,讓人人都能獲得卓越的外科醫療服務。他稱,人形機器人能實現5倍于人類的工作效率,甚至無需充電,能保持有線插電狀態持續工作。
人形機器人業務的加速發展,將對特斯拉帶來怎樣的影響?王鵬認為,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具備技術協同潛力,可復用特斯拉的AI、電池及供應鏈能力,降低研發門檻。
“如果‘擎天柱’定位為通用型機器人,市場空間廣闊,但需突破量產工藝、成本控制及場景適配性等挑戰,特斯拉需要在成本與場景差異化上建立優勢。特斯拉的機器人如果能成功落地高需求場景,可能成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但短期對業績貢獻有限,需長期觀察技術成熟度與市場接受度。”王鵬表示。
洪仕賓認為,人形機器人確實代表未來發展方向,但特斯拉2026年的量產時間表相對激進,并且目前人形機器人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商業化應用場景還需要時間驗證。
校對:劉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