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A股市場走出“V型”行情。當日,煤炭、石油石化等周期股護盤,而通信、電子等科技股則收跌。市場中收漲的個股數量不足3000只,交易量能進一步萎縮。
受訪人士表示,A股短期出現調整,主要是受到獲利盤兌現以及海外不確定事件增加的影響。當下,市場需重點關注美聯儲政策的不確定性、業績擾動、地緣政治以及關稅沖擊等因素。鑒于此,建議投資者采取進可攻退可守的杠鈴策略,即在“科技成長+高股息”兩端進行均衡配置。
縮量至1.66萬億元
A股市場全天表現弱勢,但在尾盤的拉升下,指數最終翻紅。具體來看,滬指收漲0.22%,報3922.41點;創業板指收漲0.09%,報3062.16點。與此同時,滬深300、上證50指數微紅,科創50指數微跌,而北證50指數則下跌超過1%。
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近期市場交易量能呈現縮量態勢。自10月16日以來,市場交投氛圍逐漸降溫。今日的成交額進一步減少至1.66萬億元,較昨日的1.69萬億元降低了300億元。然而,杠桿資金的熱情卻未降反增。截至10月22日,滬深京兩融余額增至2.45萬億元。
A股市場個股漲跌互現。其中,共有2994只個股收漲,漲停股72只;2302只個股收跌,跌停股9只。在CPO概念板塊中,“易中天”三只個股出現回調,中際旭創收跌0.77%、新易盛收跌4.15%、天孚通信收跌6.36%。此外,寒武紀-U收跌2.14%,報1398.9元/股;三花智控收跌0.29%,報47.96元/股;寧德時代、陽光電源則收紅。
天然氣、頁巖氣、化工原料、化肥農藥、石油天然氣等周期股護盤,但半導體、CPO概念、通信設備、光通信模塊、電子元件、生物醫藥等熱門板塊出現回調。
格上基金研究員畢夢姌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今日A股市場走出“V型”反轉,首先源于中美經貿磋商重磅消息的催化。今日午后,中國商務部發布消息,中方代表團將于10月24日至27日與美方舉行經貿磋商。這一消息顯著提振了市場風險偏好,直接引發了午后1點50分左右的強勢拉升,大金融板塊和次新股表現活躍。
畢夢姌表示,盡管早盤市場整體表現較弱,但新能源板塊已顯現出韌性。一方面,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反彈;另一方面,工信部表態將系統布局全固態電池等新一代電池的研發。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電池相關概念個股的走強,為市場提供了支撐。
中級別調整概率大
如何理解近期A股“縮量震蕩”的表現?當下投資者需要注意哪些市場風險?
“目前A股處于牛市第二階段往第三階段走的過程中。由于國內經濟景氣度整體仍未見到明顯起色,以及股市估值已經提前反應,在該階段走勢可能會比較‘糾結’。”中歐瑞博分析道,中國股市整體牛市格局仍未改變。短期市場受獲利盤兌現以及海外不確定事件增加影響,導致出現調整,目前判斷定性為中級別調整的概率更大。在經濟整體仍未出現拐點時,股市中的機會仍以結構性為主。因此,建議投資者的持倉組合以景氣度仍在上行的板塊為核心,同時,可以將少量倉位逐步布局于那些景氣度即將出現拐點的周期性板塊。
金田基金董事長楊丙田向記者表示,近期市場總體呈現震蕩走勢,部分前期漲幅較大的板塊近期進入獲利回吐階段。不過,未來市場向好的趨勢并未改變,投資者目前可以多關注那些前期漲幅不大、業績增長相對確定的行業,未來市場出現“高低切換”的可能性較大,且市場主線仍將圍繞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相關行業展開。
楊丙田進一步指出,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臨近三季報密集披露期,投資者需要適當規避兩類風險:一是三季報業績不達預期的個股;二是短期漲幅巨大但業績嚴重透支的個股。這類公司可能已經將未來三至五年的預期打滿,即使業績很好,但股價也已經充分反映預期,投資者應適當規避風險。
畢夢姌直言,當前市場面臨幾大核心風險點:
一是美聯儲政策不確定性。盡管市場預期10月降息概率超90%,但降息幅度和后續路徑仍存分歧。若降息不及預期或釋放鷹派信號,可能引發外資回流美元資產,進而沖擊A股高估值板塊。
二是業績擾動。目前進入三季報密集披露期,業績超預期的行業(如化工、新能源)或獲資金青睞,而高估值賽道若盈利不及預期可能加劇調整。
三是地緣政治與關稅沖擊。雖然中美即將磋商,但結果仍存不確定性。
縮量震蕩下的投資布局
交投氛圍降溫情況下,接下來A股如何演繹?
“A股后續大概率延續震蕩格局。在增量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市場難逃縮量震蕩區間。若后續成交額回升至1.8萬億元以上,有望沖擊3950點。”畢夢姌認為,風格上,資金從高估值科技板塊向低估值金融、周期板塊遷移的趨勢或延續。持倉布局方面,低估值板塊的防御價值和政策題材的彈性機會值得關注。具體來說,可關注低估值的銀行、煤炭等防御板塊,政策端可聚焦固態電池賽道,成長端可布局AI算力相關個股,同時建議保留10%至20%現金應對波動。
展望后市,奶酪基金投資經理潘俊表示,10月四中全會聚焦“十五五”規劃落地,風險偏好維持高位,并形成交易方向指引。三季報集中披露,多數行業在低基數下盈利邊際改善,進一步強化成長賽道的正反饋。此外,美聯儲到年底大概率還有兩次降息落地,這將使流動性與風險溢價產生共振,利好港股與中資資產。策略上,建議采取進可攻退可守的杠鈴策略,實現“科技成長+高股息”兩端的均衡配置。
“短期來看,A股市場或延續震蕩格局。外部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抑制風險偏好,疊加前期獲利盤了結壓力、三季報窗口期資金情緒偏謹慎,以及市場成交縮量所反映的觀望心態,共同構成短期制約。”排排網財富公募產品經理朱潤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從中長期視角看,市場整體向上的趨勢并未改變,主要支撐因素來自以下三方面:
一是政策與流動性環境持續保持友好態勢。國內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持續發力的托底政策,為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支持。與此同時,海外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也為全球流動性改善帶來了積極影響。
二是基本面呈現邊際好轉跡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步修復,宏觀經濟企穩信號也有所增強。
三是中國資產重估的邏輯依然成立。科技產業變革等核心驅動力仍在延續。
在配置方向上,朱潤康建議重點關注三大主線:一是受益于科技自主可控與人工智能產業趨勢、經歷調整后估值已回歸合理區間的科技成長板塊;二是在“反內卷”政策推動下供需格局優化、具備業績與估值雙重修復空間的高股息及周期板塊;三是受技術迭代與政策支持雙輪驅動、仍具備結構性成長機會的新能源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