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2025外灘年會圓桌討論時表示,必須關注人工智能(AI)對整個金融結構變化的潛在影響。AI的應用究竟是邊際性改變、增量性變革,還是根本性顛覆,需要繼續觀察。
肖遠企指出,金融與科技的互動歷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回顧歷史,過去款項的支付需要依靠人背馬馱的遠程操作,電氣時代解決了匯款難題,互聯網時代則實現了金融業務的24小時運營。因此,我們并不意外現在金融行業成為AI新科技的領先應用者。
肖遠企介紹,目前,AI在金融行業主要用于優化業務流程和對外服務。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中后臺運營、客戶交流與提供金融產品。首先,中后臺運營的智能化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內部已較為廣泛應用,覆蓋了數據收集、加工、信息甄別與識別以及客戶評估等多個環節。其次,許多金融機構在客戶關系管理,包括營銷、維護和問題解答等方面都普遍應用AI技術。最后,在提供金融產品方面,AI的應用帶來雙重效益——對內,AI幫助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對外,AI使金融機構能夠為客戶和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個性化、更精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更有效解答問題和滿足需求。
肖遠企同時強調,在金融領域,人才始終是我們最寶貴、最有價值的資產。盡管AI發展迅猛、應用廣泛,但必須明確目前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仍處于早期階段,其作用仍是輔助性的,無法取代人的決策。在信貸、保險定價、定損、精算等關鍵領域,仍然離不開人的專業判斷。
對于AI應用帶來的風險,肖遠企表示目前或難以定論。他指出,從歷史視角看,過去幾輪科技革命在金融領域主要帶來增量風險和邊際風險。但金融行業面臨的根本性風險,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并未發生革命性改變。
肖遠企進一步指出,本輪AI變革對金融領域帶來的風險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觀察。從微觀視角看,單家金融機構主要面臨模型穩定性風險和數據治理風險兩類新型或增量風險。
從宏觀視角看,金融業主要面臨集中度風險和決策趨同風險兩類增量風險。談及集中度風險,肖遠企表示,金融行業在AI模型技術上可能會依賴少數技術開發能力強、穩定性高、資源投入大的服務提供商。同時,大型金融機構在資源投入上可能比小型機構更具優勢,可能導致市場集中度提高。
談及決策趨同風險,肖遠企表示,由于所使用的模型和數據相對標準化和集中,金融機構在決策依據上可能趨同,進而導致行業整體決策同質化。如果趨同性過高,可能引發“共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