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10月21日,《廣東省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發布,圍繞強化關鍵供給、促進應用推廣、構建支撐體系、優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6條政策措施,聚力推動制造業數智化改造升級,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AI)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擁有豐富的工業應用場景與海量數據,是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天然沃土。《方案》將“強化工業人工智能關鍵供給”置于首位,著力解決技術“有沒有”的核心問題。
《方案》以“百行千模”為牽引,聚焦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汽車、機器人等重點行業,支持工業企業、人工智能企業培育一批適應制造業復雜任務環境、具備跨模態數據處理能力的垂直領域大模型,研制一批質量檢測、工藝優化、設備運維等場景專用小模型,對于符合條件的工業模型項目擇優予以資金支持。同時,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支持工業企業、平臺企業、數據服務企業建設高質量的行業通識和行業專識數據集,構建生產工藝參數、設備運行數據、質量檢測報告、故障診斷記錄、供應鏈信息等工業知識語料庫,將工業領域數據集和工業知識語料庫納入重點項目支持范圍。
“模型券”“算力券”“訓力券”,“三券齊發”政策成為此次《方案》的最大亮點。《方案》鼓勵地市設立“模型券”,支持企業購買工業模型服務;發揮省市合力,通過“算力券”“訓力券”等政策工具,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予以資金支持,降低算力使用成本。一系列的支持工具尤其為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破解了“用不起、不會用”的難題,通過精準補貼激發企業智能化改造積極性,加速AI技術在生產場景的規模化滲透。
《方案》還進一步推動工業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破解企業“不敢轉、不會轉”的困境。《方案》提出,建立制造業企業智能化“診斷—改造—推廣”體系,開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地市行”活動,編制人工智能應用指引、典型案例集。實施“人工智能+制造業”標桿建設行動,征集遴選和認定發布一批省級人工智能融合應用標桿項目。推動數智化“鏈式改造”,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相關企業智能化升級。提速推進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江門等6個國家級和14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
為構建全鏈條支撐體系,《方案》提出廣東將加快構建覆蓋技術驗證、平臺創新、成果轉化與要素保障的全鏈條支撐體系,讓AI真正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載體建設方面,推動深圳、東莞建設國家級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推動廣州、深圳等地市建設具身智能訓練場體系,同時創建一批人工智能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將人工智能能力作為新設平臺的重要參考。要素保障上,廣東依托省市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專項資金,發揮省級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引領作用,支持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支持人工智能產品開發應用的融資服務。用好產業人才專項政策,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復合型、實踐型人工智能人才和隊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