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召開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化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已發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家標準22項,涵蓋動力電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規范、拆解規范、余能檢測、再生利用、鋰離子廢棄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個方面,有力支撐和引領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持續攀升。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未來我國將迎來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階段。據統計,回收量突破30萬噸,對應市場規模超480億元,預計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大力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今年2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標準體系,實現動力電池規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圍繞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積極推進相關國家標準研制發布,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司長劉洪生舉例說,《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拆解規范》《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余能檢測》等國家標準實施以來,在行業內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促進了產業規范化、規模化健康有序發展,部分企業實現鎳鈷錳回收率達99.6%、鋰回收率達96.5%,促進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動力電池富含鋰、鈷、鎳等重要金屬,這些資源具有戰略性。“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相當于開辟了‘城市礦產’新來源,能夠高效提取和再生利用這些重要金屬,將有效降低對原生礦產的開采和進口,這既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有力抓手,也是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劉洪生對此表示。
市場監管總局相繼制定發布了一批國家標準,在保障動力電池中重要金屬資源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界定關鍵中間產品屬性為例,在再生利用過程中,黑粉作為重要中間產品長期缺乏統一的技術要求、質量標準和檢測方法,不僅影響國內金屬提取的穩定性和效率,而且影響了黑粉海外進口。《鋰離子電池用再生黑粉》國家標準明確了再生黑粉的定義、分類、化學成分含量、有害物質限量等關鍵技術要求,有利于提升國內再生黑粉產品質量,確保下游冶煉過程的環保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