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不到70萬億元增長到超過90萬億元,利潤總額從1.9萬億元增長到2.6萬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7.3%和8.3%。
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央企業發揮著重大作用。研發經費連續三年超過萬億元,參與了全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攻關,打造了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組建了23個創新聯合體,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2025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間,6組10家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9家新的中央企業組建成立,郵輪運營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有效提高了國有資本的配置和運行效率。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秘書長郝玉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加大專業化重組力度,成立新的央企,這些舉措有助于更好發揮央企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的重要作用,中央企業要聚焦布局結構優化調整,持之以恒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塑造一批核心功能突出、競爭優勢顯著的現代新國企。”
圖片來源:新華社
質量更優,“家底”更厚
從各項數據來看,中央企業“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態勢持續鞏固。
“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不到70萬億元增長到超過90萬億元,利潤總額從1.9萬億元增長到2.6萬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7.3%和8.3%。質量效率也有顯著提升,營業收入利潤率從6.2%提升到6.7%,全員勞動生產率每人每年從59.4萬元增長到81.7萬元,國有資本回報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都持續改善。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總結稱,“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困難挑戰增多的情況下,國有資產的質量更優了、‘家底’更厚了。”
2021—2024年,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萬億,年均增速達到6.3%。
“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們以市場化方式發行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擬發行總規模達到5000億元,有力促進了‘兩重’‘兩新’項目投資,帶動效應比較明顯。”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袁野介紹說。
中央企業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運行提供更好的支撐。
在基礎產品供應方面,中央企業承擔了約80%的原油、70%的天然氣、60%的電力供應,在能源保供、糧食保障、物流運輸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產業協同帶動方面,近年來,中央企業平均每年的采購量超過15萬億元,直接拉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約200萬戶,間接輻射上下游企業近700萬戶。
“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累計上交稅費超過10萬億元,向社保基金劃轉國有股權1.2萬億元。同時,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積極承擔川藏鐵路、深中通道等基礎工程,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開展境外投資合作項目超過6000個。
對于這份“成績單”,郝玉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十四五”期間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踐行國家意志、服務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引領性作用更加突出,經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為穩定經濟發展大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在央企經營效益穩步提升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作用不斷凸顯。
張玉卓介紹,近年來,中央企業的創新實力取得了長足進步,研發經費連續三年超過萬億元,投入強度從2.6%提升到2.8%,參與了全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攻關,打造了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組建了23個創新聯合體,形成了體系布局、協同攻堅、重點突破的強大合力,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也取得新進展,新質生產力培育逐漸積厚成勢。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力度空前,央企產業煥新行動、未來產業啟航行動、啟航企業培育工程深入實施,戰新產業領域投資年均增速超過20%,30家現代產業鏈鏈長企業積極發揮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打造了一批世界級的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在制造業領域,數字化轉型行動打造了智能工廠1854個,萬元產值能耗、萬元產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12.8%、13.9%。在數字領域,“十四五”期間,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產業顛覆性變革的作用,組織深入實施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相關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鎮介紹,在能源、制造、通信等16個重點行業打造了800多個應用場景,積極推動國產大模型在企業的應用和落地。成立了交通物流、綠色低碳、智慧能源3個行業數據產業共同體,建設行業數據集超過1000個。
在算力供給方面,通信運營商正加快向AI基礎底座供應商轉變,累計投資超百億元,智算規模比“AI+”行動實施前增長超過2倍。目前“九天”“星辰”“元景”等大模型,已基本具備全模態、復雜推理及智能體構建能力,在能源電力、工業制造等領域加快應用。此外,開源生態不斷完善,正助力人工智能技術普惠應用。
“下一步,國資央企將積極落實國務院近期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和發展實際,持續深化‘AI+’專項行動,推動中央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更好發展、發揮更大作用。”李鎮說。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央企業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設立創投基金與“AI+”專項行動是這一變革中的亮點。
余豐慧說:“通過設立接近千億元規模的創投基金,中央企業積極投身于科技屬性強、技術價值高的新興領域,產融結合新模式有效促進了早期項目的孵化和技術突破。‘AI+’專項行動的應用場景超過800個,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智能化轉型,還催生了一系列通用大模型和行業模型的快速發展。這些舉措共同構成了產業升級的新模式,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現代新國企加速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
張玉卓在會上表示:“繼上一次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后,又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這是黨中央作出的又一個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部署。中央企業緊緊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來推進改革,目前總體進度符合預期,我們很有信心到今年年底前高質量完成主體任務。”
國務院國資委接續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現代新國企加速成長。“十四五”期間,6組10家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9家新的中央企業組建成立,郵輪運營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扎實開展,有效提高了國有資本的配置和運行效率。
郝玉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代新國企”主要表現為“四新”:即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其中一個重要標準是布局結構新。
“加大專業化重組力度,成立新的央企,這些舉措有助于更好發揮央企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的重要作用,中央企業要聚焦布局結構優化調整,持之以恒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塑造一批核心功能突出、競爭優勢顯著的現代新國企。”郝玉峰說。
李鎮介紹,“十四五”期間,在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方面取得了新成效。通過布局優化結構調整、調存量和優增量并舉,持續推動國有資本“三個集中”,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目前,中央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等領域的營業收入占比超過70%。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表示,“央企重組和新的央企組建體現了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優化產業結構的趨勢。通過重組整合,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效應,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同時,也體現了國家通過深化國企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的戰略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