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股權投資行業終于迎來回暖信號——招聘需求回升、市場情緒改善,告別了此前長期“熬冬”的狀態。然而,回暖并非簡單的周期回歸,而是底層邏輯的重構與變革。在近日舉行的2025母基金年度論壇暨第六屆鷺江創投論壇上,多位一線投資人表示,當前行業正站在范式轉型的關鍵節點,既是挑戰,也是中國VC/PE邁向2.0時代的契機。
告別野蠻生長:科創投資范式迎變革
談及行業變化,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表示,近年來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與我國與時俱進的科技實力存在落差,人民幣投資市場規模與2021年峰值相比,回落了近六成。
這一變化并非短期調整,而是行業從“高速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范式性變革,更被認為是中國VC/PE 2.0時代到來的標志。
華控基金董事長張揚表示,中國在科技創新投資領域面臨的巨大變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他認為,科創投資的變革隨著科技發展以及中國科技發展而演變。
“我國科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21世紀第一個10年是‘跟隨模仿、消化引進’階段;第二個10年是‘追隨追趕、對標頭部’階段;而當前正進入‘引領創新’的新階段。”張揚說,投資領域同樣如此,過去投資互聯網、半導體,我們跟隨和復制美國的投資模式;現在AI、量子技術、低空經濟等領域的投資,我們已追平甚至領先半步,沒有現成標桿,這對投資機構而言是巨大挑戰。
“負貝塔”時代:如何打造“阿爾法”能力?
目前,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正從“正貝塔”走向“負貝塔”或“平貝塔”狀態,即過去依賴市場整體增長就能盈利的時代已過,未來能否獲取超額收益,打造“阿爾法”能力,取決于機構的核心能力。
在張揚看來,投資機構未來的核心能力,在于對技術趨勢、成熟度、應用落地的前瞻性判斷,“在模糊狀態下找到確定性,才能抓住新需求催生的機會”。
“宏觀可能混沌,但微觀絕對有機會。”鐘鼎資本創始合伙人嚴力表示,“阿爾法”能力的獲取首先要“老干部上前線”,讓有經驗的團隊深入市場,挖掘企業家精神與結構性機會;其次要聚焦“供應鏈安全”及“軟硬件結合的優勢科技”等戰略領域,進行大手筆布局。“中國不能輸掉新AI時代,否則可能會逐漸走向平庸。”他說。
華業天成資本創始合伙人孫業林同樣認為,“阿爾法”能力來自于科技投手,“我們一直在迭代團隊,希望更多優秀的科技VC投手加入”。
“阿爾法”能力還體現在對效率的追求上。嘉御資本創始人衛哲指出,存量時代不僅傳統行業面臨效率問題,科技企業的研發、投資機構的決策都需要提升效率。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商業閉環尚未形成但必須布局’的一些前沿科技投資將成為主流,風險與機遇并存,但不做就沒有未來。”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說。
差異化突圍路徑:找到自己的“護城河”
面對行業變局,不同機構基于自身基因,走出了差異化的策略迭代之路。
李家慶說,過去三五年,君聯資本全面轉向投“早、新、硬、大、難、長”的投資策略,甚至在兩三年前布局了估值達幾十億、上百億元的“硬科技大項目”。
“當時壓力很大,但資金端流動性打開后,這些項目的價值被重估。”李家慶強調,“如果不提前布局,可能公司今天就不在‘桌上’了。”同理,在他看來,如果現在再去布局上述行業涉及的量子、可控核聚變、腦機接口、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為時已晚。
這種“提前卡位”的邏輯,源于對“科技投資長周期”的認知深化。李家慶以寧德時代(萬億市值)為例,“過去難以想象硬科技企業能達到如此規模,這說明即使存在短期泡沫,中長期來看,底層技術突破帶來的價值是實實在在的”。
“聚焦‘雙一流’”則是華業天成資本的選擇。孫業林此前擁有18年科技企業工作經驗,他將投資策略明確為“雙一流”:聚焦一流的、未來趨勢性上升的大賽道,重倉“最高成長性”的一流創始人,而非“當下最優秀”的團隊。
“我們不做‘賽道購買’,也不追求在知名項目上‘掛名’,真正的科技VC應該是早期雪中送炭,在具備投資價值的企業融資難時重倉,業績顯現后不與市場爭搶份額。”孫業林透露,團隊正持續吸納新一代年輕科技投手,核心就是為了更敏銳地捕捉“高成長性”企業。
衛哲在戰略上堅持“勇敢地堅持”與“勇敢地改變”——前者持續助力中國品牌、技術出海,后者則是2022年后主動調整,成為少數在美國布局美元AI基金的機構。
“正視中美差距,更要重視中美差異。”衛哲表示,在AI領域,嘉御資本押注“AI+硬件”,既覆蓋工業場景,也布局消費場景,“無論是堅持還是改變,都需要勇氣,這是存量時代投資機構的生存法則”。
而對于泰康投資、招商局資本這類機構而言,“跨周期布局”成為關鍵。北京泰康投資CEO黃升軒表示:“我們不僅關注產業周期,還關注跨不同產業的周期輪動。雖然每個賽道都有周期,但是輪動節點不同,需要做好判斷并選擇處于增長趨勢的賽道,在周期的上升階段進行投資。”招商局資本執委會委員朱正煒則表示:“招商局股權投資穿越多次周期,核心始終是圍繞國家產業政策與產業變遷布局,這是長期資金應對周期波動的錨點。”
責編:岳亞楠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