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成長風格占盡市場高光,在杠鈴的另一端,以有色、化工為代表的傳統周期板塊卻在近期悄然崛起,走出了一段強勢的上漲行情。
Wind數據顯示,自4月低點以來,中證有色金屬指數、中證細分化工指數分別反彈了57%、32%,在中證二級行業指數中排名前列,北方稀土、盛和資源、金發科技等多只個股翻倍。同時,大量資金流出科創類ETF,反而涌入化工、有色類ETF,呈現出“高切低”的特征。
在行情和資金的背后,或許不僅是簡單的資金高低切換,更是底層邏輯的深刻嬗變。從供給端的反內卷政策風向,到需求側AI、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傳統材料打開的想象空間,周期行業的“舊地圖”似乎正被繪入一個全新的坐標系。為此,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專訪多位一線基金經理,力圖解碼傳統周期板塊在新坐標系下的投資新圖景。
資金“高切低”,周期賽道成資金新寵
資金流向,往往是市場預期最直觀的映射。Wind數據顯示,近三個月,大量資金通過ETF涌入化工、有色等周期板塊,化工類ETF和有色類ETF分別獲得了192億元、137億元的凈流入。
“市場資金存在高切低的需求,并開始尋找和布局下一階段的投資機會。”路博邁資源精選發起式基金經理黃道立表示,近期大量的資金開始布局上游資源板塊,不僅符合當前的宏觀經濟周期運行規律,也是部分資金對未來投資機會布局的前瞻性體現:
從資金的維度看,自去年“924”政策轉向以來,資本市場整體交投活躍度快速提升,但從政策發力到經濟基本面運行改善仍需要一定的傳導時間,因此資本市場整體交投更聚焦在小盤成長、科技等板塊,但隨著這些板塊的估值達到一定高位,資金自然會尋找新的估值洼地。
從基本面維度看,國內上半年出口整體表現出超預期的韌性,中游制造業景氣初顯見底回升跡象,而同期,全球制造業PMI亦初顯震蕩上行的跡象,歐元區和東南亞等地回升較為明顯,若9月美聯儲如期降息,全球制造業周期有望形成共振,屆時上游周期性板塊將迎來新一輪投資機遇。
融通產業趨勢精選基金經理李文海從供需角度進一步指出,傳統周期行業上一輪的資本開支高峰期已經過去,過去兩年不景氣的價格本身使得部分行業供給側開始出現市場化出清,疊加政策倡導反內卷,行業自律增強,國內經濟觸底反彈,整體來看傳統周期行業基本面開始出現反轉跡象。“再加上傳統周期行業股價位置普遍偏低,長遠來看布局性價比高,因此長線資金開始布局這些板塊。”李文海表示。
具體到有色金屬的各個細分板塊,信達澳亞基金經理張明燁認為,驅動本輪資金流入的主要原因在于,貴金屬方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態度意外轉向溫和,7月非農數據顯著走弱,帶動金價重新上行,且全球央行持續購金、美元信用弱化的長期邏輯未變;工業金屬方面,銅礦全年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且終端需求整體保持穩定,鋁則因全球鋁產能增量有限,剛性供給為鋁價提供強支撐;小金屬方面,鈷受剛果金出口限制政策影響供給偏緊,稀土則因國內監管政策升級及海外的補庫需求導致供需緊平衡格局或進一步加劇。這些品種的價格維持高位運行或具備上行預期,吸引資金布局。
邏輯深化,反內卷成行情新變量
如果說資金面的“高切低”輪動與基本面的景氣拐點預期,是點燃本輪行情的技術性與市場性因素,那么,自上而下的反內卷號召,則為有色化工本輪行情的深度與高度,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
萬家基金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葉勇認為,反內卷的宏觀意義巨大,特別是在當下房地產價格加速探底、商品價格持續多年下行、宏觀周期筑底的背景下,反內卷的意義更為顯著:
一方面,反內卷將顯著提升國內生產要素的價格,提升商品剩余價值留存在國內的比率,從而推升內需。而原材料、設備、勞動、金融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在過去較長時間顯著跑輸房地產,有很大的價格修復空間。
另一方面,以反內卷為切入點,可以顯著改善上中下游諸多行業的企業資產負債表,修復利潤率和ROE,反內卷行業中包含大量傳統行業,它們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盈利改善和漲價帶來的預期變化,將逐步提振消費和企業再投資,從而進一步推動通脹回升和企業盈利回升,進而推升內需,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預計,2025年四季度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將出現顯著拐點,而資產價格回升向好意味著宏觀經濟的企穩回升,也意味著市場預期的重大變化帶來市場風格重大切換:如果通脹觸底回升,則代表著新的一輪宏觀周期的啟動,應該全面看好順周期風格。”葉勇表示。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8月份,PPI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月收窄0.7個百分點,環比由下降0.2%轉為持平。這讓市場不禁聯想到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然而,受訪基金經理們普遍認為,此輪反內卷的時代背景、政策內涵與長遠影響,均與上一輪有著本質區別。
李文海對比指出,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更側重于對落后產能的淘汰,手段偏向強制性,而本輪反內卷涉及面更廣,政策上更強調行業標準引領和行業自律,也更加強調市場化與公平性。“因此,相對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本輪對價格的影響更加溫和,但效果會更加長效持久。”李文海預計,本輪反內卷有望引導化工有色企業更審慎地對待低效、重復性的產能擴張,而將更多資源投向產業升級與降本增效,從而為行業帶來更穩定的回報。
“反內卷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供給側改革’,但絕對不是2015年的簡單復制。”黃道立強調,無論是國內增長動能、產業結構,還是國際競爭環境,當前時點與2015年均有較大差別。他認為,上一輪改革主要解決“四萬億”刺激政策退坡后部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而當前面對的是產業結構調整、行業技術迭代、國際競爭環境變化、供應鏈體系重構等新型問題。因此,如何在當前背景下優化經濟增長結構,維護產業內部良性競爭,進一步提高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整體高質量發展,將是本輪反內卷需要解決的問題。
具體到行業影響上,葉勇分析,有色上游礦業盈利普遍較好,反內卷需求不強,但產能大幅過剩的銅冶煉領域將是重點;而對化工行業則有更直接和深遠的影響,隨著行業資本開支高峰期已過,在反內卷環境下,落后產能將持續淘汰,部分行業新增產能或被叫停,重化工行業將進入持續的產能去化階段,其產能價值有望得到重估。
價值重估,第二曲線機遇凸顯
如果說反內卷是從供給側重塑行業生態,那么以AI、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則正從需求側為傳統周期行業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動能,深刻改變其價值鏈。
張明燁指出,AI給化工、有色行業帶來大量新需求,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建設對銅需求旺盛,直接加劇了銅的緊俏;此外,AI推動的電力基礎設施升級(如電網重建)也支撐了銅需求。在材料方面,AI相關技術有望帶動液冷上游氟化液與PCB相關樹脂需求提升,延伸的其他材料的需求可進一步挖掘。
李文海認為,新能源的需求已經在多個周期行業占據舉足輕重的需求占比,包括磷、電解鋁、銅等傳統周期行業,新能源的需求占據20%左右甚至更高的份額,相對來說,固態電池、AI目前的占比沒有那么高,但是以這些行業的增速和應用前景,可以合理推測這些新需求有望重現當年新能源的需求爆發,未來成為傳統周期行業的主要增長極。
葉勇以銅為例,量化了這一趨勢的重要性。他指出,新能源與AI這些新興產業的持續發展,已經成為銅需求端最大的“邊際變量”,這部分新興需求已占據全球銅總需求的20%以上,并且仍在高速增長。除了銅之外,稀土、鎢、錫、銻等一系列小金屬,也因其在新興科技產業中的關鍵作用而受益,需求推升價格上行,帶來了良好的投資機遇。
“科技創新,材料先行。”黃道立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了上游資源品與下游產業趨勢的關系,他以銅、鋁兩大基礎金屬為例,十五年前,房地產和基建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動能,在銅、鋁的需求結構中占比分別超過三成和五成。而隨著近年經濟結構轉型和新能源產業的崛起,地產基建需求占比大幅下降,新能源產業在銅需求中的占比已超15%,在鋁需求中的占比已超20%。“產業需求的驅動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黃道立說。
展望更長遠的未來,黃道立認為,AI的影響將不止于創造需求。“AI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材料學科的‘智能引擎’。”他暢想道,“通過算力賦能,重構材料研發的范式,提升未來材料研發效率和創新邊界。”這意味著,AI不僅在當下為傳統材料找到了新出路,更可能在未來催生出全新的材料體系,從而開啟新一輪的產業革命。
上版:劉珺宇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