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賀覺淵
9月12日,人民銀行公布的8月信貸社融數據顯示,前8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3.46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26.56萬億元。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兩大重要金融總量指標——社會融資存量增速、廣義貨幣(M2)增速均保持高增,且8月末增速均為8.8%。
“無論是反映寬貨幣的M2,還是反映寬信用的社融規模,同比增速均保持在8%~9%之間,說明金融總量是比較寬松的,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已經很大。”權威專家稱。
貸款方面,8月貸款投放強度環比提升,企業貸款、個人貸款增長雙雙提振。前8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3.46萬億元,8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6.8%。從貸款結構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8月企業生產景氣回升帶動企業短貸提升較大,中長貸投放維持相對穩定;個人貸款雖整體仍處于低位,但增長亦有提振;資本市場活躍下非銀貸款同比多增。
新增信貸規模環比改善的同時,貸款價格繼續保持在歷史低位。8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25個基點。
不過,觀察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情況的“全貌”不應只看信貸渠道。東方金誠首席經濟學家王青表示,受季節性因素和隱債置換等影響,近期信貸等金融數據波動比較大,但從存量社融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等指標看,金融數據仍明顯領先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當前貨幣政策在逆周期調節方向持續發力。其中,8月末M2同比增速與上月末持平,繼續處于比較快的增長水平,背后的一個原因是當月財政支出加快,財政存款同比少增。
M2增速在保持穩定的同時,狹義貨幣(M1)增速環比進一步上升0.4個百分點至6%。相對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現金、企業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寶和微信錢包等隨時可用的“活錢”,因此也常被市場看作是透視企業投資意愿、居民消費傾向的重要“風向標”。
受M1增速進一步提升拉動,8月M1、M2“剪刀差”繼續收窄,并達到2021年6月以來最低值。
中信證券固收研究團隊分析,8月并非典型的“稅收大月”,財政對流動性抽水效應減弱;8月理財產品擴容節奏較7月放緩,對存款的分流也相應弱化。去年4月監管叫停手工補息,企業活期受影響出現明顯下滑,同時地產銷售平淡等因素都帶動今年8月M1增速繼續上修。此外,化債政策持續推進,也有助于企業資金情況改善,對M1形成支持。今年以來,M1、M2“剪刀差”明顯收窄,成為金融數據一大亮點,體現資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環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