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以來,股債的“蹺蹺板效應”愈發明顯。A股市場在政策利好與資金推動下持續走強,上證指數突破3800點并創十年新高;而債券市場則因資金分流出現調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今年7月初的1.64%附近反彈至1.8%以上。
從表面來看,權益市場的強勢表現是債市調整的核心推手,但從深層次原因來看,市場風險偏好再平衡或是股債呈現不同表現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在“資產荒”背景下,高收益優質資產供給不足,而債券憑借安全性、收益性和政策支持成為資金配置的重要選擇。在此期間,債券市場不斷攀升走高,趨同效應日益明顯,造成市場波動被“放大”,甚至出現過度定價的情形。
不過,隨著債券價格不斷攀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不斷走低,吸引力也在不斷減弱。而具備穩定高股息的風險資產也成為資金的配置方向,在債券利率不斷走低的過程中,銀行等高估值資產價格不斷走高。
今年7月以來,權益市場持續走強,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提振,驅動資金在各類資產間的再配置,股市熱度升溫對債市邊際資金形成影響,“股債蹺蹺板”效應明顯。盡管近期公布的經濟和金融數據有所走弱,但債市對基本面和資金面反應鈍化,長端和超長端的調整幅度較大。
筆者認為,當前債市調整與權益市場走強,本質上可能是市場對債券過度定價的修正與權益估值洼地的填補,這一過程受風險偏好切換、政策預期轉向及資金再配置驅動,但長期仍需回歸基本面與政策邏輯。
事實上,股債并不一直都是“蹺蹺板”的關系,股債也存在“雙牛”情形。當資金利率下行,影響了股票市場資產價格的判斷,股債資產均受益于資金推動,形成股債雙牛的交易邏輯。
本輪“看股做債”的交易邏輯或許和居民存款搬家主導的流動性寬松也有一定關系。因銀行存款利率不斷下行,居民存款再配置受投資回報影響。如果股票類資產不斷走高,投資者對債券投資的回報要求更高,帶動債券利率上行。相反,如果股票類資產的價格走低,那么債券利率的下行空間也隨之打開,市場交易呈現股債蹺蹺板的特點。
筆者認為,當前,基本面邏輯和貨幣寬松對債市仍構成支撐,但權益市場表現仍將對債市構成擾動。債市調整與權益市場走強可能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但長期來看,兩者將回歸基本面與政策邏輯。債券市場盡管在波動中承壓,但進一步上行空間受基本面和貨幣寬松等條件的制約,出現大幅調整的可能性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