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紙工商變更,讓“張亮麻辣燙沒張亮了”沖上熱搜。
事實上,公司創始人張亮不過是從直接股東名單中退出,轉為間接控制,其全資公司仍然掌控著張亮麻辣燙。
從臺前到幕后,從直接持股到間接控制,看起來是“淡出”,實際上在“強化”。這種精心設計的股權架構,標志著創始人IP(知識產權)的戰略轉移,重新界定了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的關系,讓企業治理進入一個新階段。
一方面,這降低了個人風險對企業的影響,等于在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之間構建防火墻;另一方面,它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為職業經理人團隊鋪路,給未來的資本運作掃清障礙。可以想象,當企業規模擴大到全國6000多家門店,覆蓋海外18個國家30個城市,創始人IP與企業品牌的適度分離,成為必然選擇。
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事件,這看起來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有意思的是,創始人IP與企業品牌的深度捆綁,在市場中司空見慣。
創始人IP即企業品牌,這種現象在老字號中比較常見。比如張小泉、王致和等。它遵循“人格化信任”的品牌邏輯,創始人以其個人聲譽對產品品質進行擔保,將個人信用延伸為品牌信用,在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可以有效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餐飲行業對這種品牌命名模式情有獨鐘。比如張亮麻辣燙、楊國福麻辣燙。走在成都街頭,許多火鍋店等餐飲店就冠以老板名字。這種模式的前提是,企業規模一般比較小,產品沒有標準化,注重差異口味或風格。
然而,現代市場經濟下的規模化、資本化和代際傳承,使這樣的品牌機制逐漸失效。比如,個人聲譽無法承載企業規模、個人風險直接沖擊品牌、缺乏標準化流程等。企業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從“個人擔保”轉型“系統擔保”,重構用戶信任。
耐人尋味的是,在市場化程度最充分、工業化程度最先進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也面臨“張亮麻辣燙”的困惑。
在三大“新勢力”中,兩大品牌的命名其實都和創始人IP有關。最明顯的是小鵬汽車,老板何小鵬曾在節目中說:“好多朋友勸我給小鵬汽車改名,說只要一改名銷量翻一倍。”會不會有這樣的效果不好說,但創始人名字要與企業品牌珠聯璧合,并不容易。
在這方面,理想汽車倒是占到了老板名字的“便宜”。它的前身是2015年創立的“車和家”,2019年正式更名為理想汽車。這次更名,避免了過度依賴創始人李想的個人光環,又將品牌定位從“移動的家”這種具體意象,提升到“理想”這一更具想象力的高度,看起來是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作之合。
在一定程度上,理想汽車也體現了以創始人命名的獨特優勢,即天然帶有信任背書和情感連接。但風險在于,李想強烈的個人化風格也可能帶來輿情風險,影響到企業品牌。
對比來看,格力電器的品牌策略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作為大工業體系的標桿和國民制造的代表品牌,其想要借助企業家IP來加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產品品牌。2025年2月,格力推出“董明珠健康家”,被視為強化“董明珠個人IP”之舉。當時,董明珠曾放出豪言,要在全國開一萬家“董明珠健康家”。格力電器的官方服務號、公眾號,也一度改名為“董明珠健康家”,顯示格力要打企業家IP這張牌的決心。
當然,問題也如影隨形,董明珠個性太過鮮明,多次的爭議言論雖然帶來巨大流量,也讓品牌受到波及。
創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的關系并非二元對立,而是需要找到動態平衡點。企業品牌的發展,往往是從個人驅動到系統驅動的進化過程。初期借助創始人個人影響力快速崛起,后期則需要建立系統的品牌價值體系。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創始人IP與企業品牌的關系往往需要重新界定。
張亮麻辣燙股權變更,正是尋找這種平衡的結果。當然從名字上講,創始人IP與企業品牌已天然結合在一起,不可能完全脫離,只能從股權結構上重構。
品牌是獨立生存和發展的市場主體。創始人IP在企業品牌中如何安放?最好的歸宿,不是永遠掛在招牌上,而是融入企業基因中,成為雖不可見卻無處不在的精神底蘊和價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