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銀行已悉數“交卷”,其投資收益成績單尤為值得關注。在信貸需求疲軟的市場趨勢下,非息收入已成為營收的重要支柱。其中,除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外的其他非息收入項下,投資收益是驗證銀行對流動性資金的管理運營能力與把握金融市場機遇的關鍵“風向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投資收益規模方面,今年上半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招商銀行4家均實現超200億元的投資收益;上半年投資收益在100億元以上的銀行數量則達13家之多。
某上市城商行金市部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上半年可觀的投資收益的確大多來自兌現去年收益。他表示,“今年債市行情沒那么好做了,后續機會取決于如何理解今年以來幾輪調整后的收益率走勢上,如果收益率持續在低位徘徊,機會就更有限了。”
他還表示,目前,城商行、農商行均可直接參與美債投資。“在低利率環境與交易受限的背景下,我們這類機構會考慮參與美債市場,市場上已有機構在推進轉型。”
建行上半年投資收益同比突增217.29%
從增速來看,記者根據上市銀行財報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的投資收益業績呈現“健步如飛”式增長。
其中,建設銀行以217.29%的同比增速領跑,2025年上半年實現投資收益279.12億元。長沙銀行增速達118.82%,鄭州銀行111.10%,青島銀行93.93%,紫金銀行95.41%,多家銀行增速逼近或超過100%,實現了投資收益翻倍增長的亮眼表現。
投資收益的理想表現,或許與去年債市提供的豐厚利潤空間不無關系。工行在中報里表示,今年上半年實現其他非利息收益464.96億元,同比增加73.52億元,增長18.8%。其中,投資收益增加主要是把握市場機遇,債券投資已實現收益增加所致,公允價值變動凈損失變動主要是債券投資未實現收益減少所致。
中國銀行副行長蔡釗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集團實現非利息收入1146億元,主要得益于幾個方面,其中把握金融市場機會,配合本外幣債券市場走勢,擇機穩健開展波段操作,動態優化投資組合結構,帶動集團金融投資收益穩中有增。
在銀行穩健保守的風險偏好驅動下,即便今年債牛行情結束,上半年其對債券資產的配置熱情也并未消退。建行中期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建行加大對國債、地方政府債的認購力度,增加綠色債券配置,金融投資較上年末增加1.09萬億元,增幅10.17%。
與此同時,多家銀行今年上半年的投資收益同比也出現下降。2025年上半年,興業銀行實現投資收益182.97億元,較去年同期220.26億元下降16.93%;中國銀行上半年投資收益在159.83億元,較去年同期187.41億元下降14.72%。此外,上半年投資收益同比有所下降的還包括:交通銀行(-13.83%)、渝農商行(-10.22%)和民生銀行(-11.29%)。
投資收益對營收的貢獻度方面,“大行放貸、小行買債”的趨勢還在延續。據記者梳理,由2025年上半年投資收益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來看,國有大行明顯更為聚焦信貸主業,工行、建行、農行、交行的投資收益占營收比重均低于10%,中行則僅為4.86%。
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投資收益對地方中小城農商行的營收支撐作用更為明顯,江陰銀行(36.72%)、張家港行(33.28%)、蘇農銀行(36.50%)、無錫銀行(30.61%)的情況均處于相對高位;上海銀行該維度情況雖較一季度48%的占比有所壓降,但上半年投資收益仍占到了營收的39.14%之多。
投資收益“快跑”可持續嗎?
投資收益“快跑”的可持續性需持續關注。
本報記者此前報道,今年一季度末債市急調期間,大行“兌現老券浮盈”的操作引起市場關心。彼時多家銀行在回調壓力下集中拋售債券,主要針對OCI及AC賬戶中原計劃持有至到期的券種,以彌補報告期內高位接入的持倉下跌,對交易盤造成的浮虧。此類交易可直接影響利潤表:OCI賬戶賣出時可一次性將浮盈轉入“投資收益”,AC賬戶價差則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來實現浮盈的“落袋為安”。回顧上半年,債券分歧指數顯示,此類“求穩保收益”的兌現操作曾在多次回調中“集中釋放”,成為銀行抵御市場波動風險的關鍵動作。
有業界人士認為,去年債券收益率中樞大幅下行積累的豐厚浮盈,已通過集中賣出實現賬面兌現,為上半年投資收益貢獻顯著。但老券浮盈恐已“兌現完畢”,后續在“資產荒”延續的背景下,銀行適配的穩健資產仍相對有限,高收益可持續性面臨挑戰,持續考驗其把握市場機會的能力。
長沙銀行中報指出,報告期內該行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收益-5.48億元,同比下降150.18%,“主要是因為本行債券投資、基金投資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業務賬面浮盈減少”。
青島銀行在半年報里表示,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其他非利息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期實現15.10億元,主要是本公司加強金融投資規模與收益的動態監控,針對債市波動,擇機進行債券止盈操作,及時鎖定收益。
建行中報提到,今年上半年,其他非利息收入423.46億元。其中投資收益279.1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91.15億元,主要是債券投資和權益投資處置收益同比增加。公允價值變動損失26.18億元,主要是受市場波動和資產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持有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權益類投資和債券投資重估收益同比減少。
在各大上市銀行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投資收益”成為高頻話題,多次在管理層回應中被提及。
招商銀行副行長彭家文指出,今年上半年以來,整個債券的走勢可以用寬幅震蕩來形容,以十年期國債為例,震蕩的區間差不多達到了30個BP,這加大了銀行債券投資的難度。“從長遠來看,我認為整體的債券走勢還是呈現利率逐步向下的趨勢。在現階段仍然會呈現寬幅震蕩的趨勢。”
關于招行下一步的投資策略,他介紹稱,整個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要保持合理的債券投資占比。“目前招行債券投資占比大概30%左右,應該說是相對合理的水平,近幾年有所提高。”在策略上,要把握高點,逢高配置,保持整個組合相對較高的收益水平。把握市場的波段,做好波段操作,獲取交易性收入。“這就需要考驗我們的投研能力、專業能力。利率風險管理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債券的久期要保持一個合理的水平。”
浙商銀行副行長駱峰在業績說明會上同樣談到投資收益挑戰,坦言:“今年可能是近幾年對債市投資者來說,最困難的一年。”他提到,今年一季度債券收益率經歷了一波“脈沖式上行”,雖然二季度情況有所改善,但整體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1.6%到1.9%的區間震蕩。
“站在年中這個時間點,今年希望通過債券投資來賺到新的復利,整體有一定難度。”駱峰表示,展望下半年,在貨幣政策寬松的總基調下,雖然權益市場火爆帶來的投資者大類資產配置調整,對債市會帶來擾動,但相信經過一些調整,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能夠重回1.8%甚至1.9%以上。“在利率較低、優質資產較為稀缺的環境下,我認為債券依然是具有性價比的一類資產。”駱峰表示。
為應對利率債市場投資收益波動帶來的挑戰,駱峰在業績會上透露,浙商銀行將采取三方面舉措。第一是在下半年適當加強活躍品種的靈活交易,利用好比較確定的波段機會。第二是繼續優化持倉結構,夯實債券投資組合的整體利差保護。第三是強化市場風險管理。駱峰表示,該行資金運營中心與資產負債管理部最近已在建設基于動態對沖的債券市值套保機制,以此來應對利率波動對營收、資本監管指標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