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王”再度狂飆!
8月22日,寒武紀全天高開高走,尾盤實現“20cm”漲停并持續至收盤。市值單日猛增866億元并跨過了5000億元大關,位居半導體行業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寒王”。由此寒武紀也成為市場中第二只千元股,僅次于貴州茅臺。
此外,寒武紀亦有最新動作。天眼查顯示,近日,上海寒武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注冊資本由26億元增至27億元。
拉長時間來看,自三年前創下的低位至今,寒武紀股價在三年多時間里已經漲超26倍。有公募基金經理表示,頭部企業在AI芯片領域擁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市場對其未來的技術突破和產品升級充滿期待。“盡管這些龍頭企業的業績目前尚未完全體現,但投資者對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持樂觀態度,愿意給其較高的估值,這也成為支撐其股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寒王”成為第二只千元股
8月22日,滬指突破3800點,續創十年新高。芯片股成為大盤的領頭羊,京儀裝備、中芯國際漲超14%,杰華特漲近14%,芯源微、天準科技漲超11%,金博股份、景嘉微漲超10%,和而泰、航錦科技、兆易創新、東材科技、華東重機、遠程股份等漲停。
同時“起飛”的還有相關主題的ETF基金,科創50ETF富國、科創50指數ETF、科創50ETF東財漲超10%;科創板50ETF、科創板ETF、科創50ETF龍頭、科創50ETF、科創50ETF基金、科創50ETF指數、科創50ETF中銀、科創ETF、科創50ETF指數基金、科創50ETF增強、科創50ETF南方漲超9%。
其中,芯片板塊“帶頭大哥”寒武紀在二級市場繼續書寫歷史,全天高開高走,尾盤實現“20cm”漲停并持續至收盤,最終報收1243.2元/股,再創新高,全天成交額約165億元。
截至收盤,寒武紀總市值5201億元,單日猛增866億元,取代中芯國際,位居半導體行業第一位。當前,寒武紀一舉成為市場中第二只千元股,僅次于貴州茅臺。
年內,寒武紀股價漲幅超過88%,并在近一個多月內實現了超130%的漲幅。
8月21日,DeepSeek在其官宣發布DeepSeek-V3.1的文章中提到,DeepSeek-V3.1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參數精度;另外,V3.1對分詞器及Chat Template進行了較大調整,與DeepSeek-V3存在明顯差異;DeepSeek官微在置頂留言里表示,UE8M0 FP8是針對即將發布的下一代國產芯片設計。南方基金認為,此舉印證國產芯片設計在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的征途上再次邁出強有力一步。
此外,上周OpenAI CEO表示希望在未來投入數萬億美元用于開發和運行AI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南方基金表示,此次OpenAI擴容再度印證大模型商用進程加速將直接驅動超大規模訓練集群建設需求,而未來國內廠商勢必將占據一席之地。
業績強勢復蘇
資料顯示,寒武紀成立于2016年,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與技術創新,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
基本面上,節節攀高的股價背后是逐漸轉暖的季報數據,寒武紀在2024年實現了顯著的業績增長,全年營收達到11.7億元,同比增長65.56%;今年第一季度營收更是激增至11.1億元,同比增長超42倍,環比增長12%。凈利潤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則實現凈利潤3.6億元,同比增長257%,環比增長32%。
為何寒武紀能夠在眾多芯片股中脫穎而出乃至一枝獨秀?
華東地區一位重倉寒武紀的基金經理認為,在供給端受制于中美科技競爭的背景下,國產AI芯片的替代需求迫切,雖然國內有了幾家AI芯片公司,但是上市的公司寥寥無幾。已上市的公司,在國內算力芯片中的卡位相對領先,和國內互聯網廠商、智算中心等合作密切,有望受益于國產AI芯片替代。
該基金經理表示,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國產替代成為重要趨勢,國內AI芯片領域的龍頭企業受益于政策支持,有望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土創新有望重構科技估值
除了寒武紀以外,受各種利好消息催化,包括中芯國際、海光信息等芯片、半導體龍頭股均在近日有亮眼表現,Wind分類下芯片指數自4月8日以來漲幅已達25%,“半導體精選指數”同期反彈幅度更是超過了40%。
回顧近年來芯片半導體發展之路,諾安基金科技組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下游廠家紛紛對國內芯片行業進行了全面擁抱,芯片國產化之路開啟,此后無論是下游客戶端還是芯片公司的營業額都有井噴式的爆發。2019年科創板的推出,使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從商業模式創新轉向了硬科技創新。
尤其是今年以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原生創新企業的成功全面驗證了中國科技實力的崛起以及中國教育體系的成功。諾安基金表示,預計未來像這樣有潛力“改變世界”的硬核創新,將會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出現,“這將改變全球市場對于中國科技資產的預期,中國科技資產的估值有望迎來系統性的估值重構”。
浙商證券指出,出口管制倒逼本土創新崛起,中長期看,自主可控仍是主線,政策與應用傾斜將持續利好本土廠商。
中信證券也表示,當前半導體周期仍處于上行通道,其中AI持續強勁,泛工業接棒消費電子也進入復蘇階段。展望未來,AI仍將是半導體產業向上成長的最大驅動力,一方面云端AI需求持續,另一方面終端AI應用有望加速落地,并且中國半導體廠商在后續AI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受益程度有望顯著提升,從上市公司的角度其投資邏輯具體可以分為兩條主線,其中云端看國產替代,終端看下游增量。
校對:劉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