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最新發布的財季報告中,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表現引人注目——營收同比增長20%,連續17個季度保持雙位數增長,高附加值的“即服務”業務占比已達總營收的58%。當全球企業服務市場增長普遍放緩之際,聯想SSG何以跑出行業兩倍增速,成為市場關心的話題。
在8月18日的媒體溝通會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胡貫中(Art Hu)揭曉了答案:全棧AI能力正在成為SSG高速增長的核心動力源;同時在服務輸出過程中,價值創造能力成為核心錨點。
“AI的突破不只是技術革新,更是一項系統工程。”胡貫中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SSG的獨特優勢在于構建了從基礎設施、平臺工具到行業場景的完整AI價值鏈,并借助“內生外化”策略將自身轉型經驗轉化為客戶價值。
在聯想,一套名為“樂享”的超級智能體系統正在重塑客戶體驗。這套基于大模型的AI架構能精準識別用戶意圖,自動完成跨系統任務。在門店場景中,它能實現智能導購和多屏協同;在展會現場,則通過機器人與大屏聯動完成品牌推廣。解決方案應用成果令人驚嘆:有客戶周活躍用戶增長270%,電商業務的訂單轉化率提升30%。
更深層的變革發生在聯想供應鏈中樞。iChain智能體平臺串聯起計劃、采購、制造等環節,甚至聯動供應商與客戶。當全球關稅政策突變時,調度智能體可快速構建響應機制;通過實時風險感知和智能補貨系統,供應鏈風險識別準確率達90%,響應周期縮短至原先四分之一。
這些案例揭示出SSG的差異化競爭力——以硬件為基座,在180多個國家的復雜業務場景中驗證解決方案,再向客戶輸出“軟硬服”一體化能力。“每個聯想設備都是數據入口。”聯想副總裁陳敏儀指出,“這是區別于純軟件廠商的核心優勢。”
對業界對大模型幻覺率的擔憂,聯想展現出務實態度。“幻覺是當前大模型的固有特性。”胡貫中坦言。SSG的解決之道是通過任務分級機制:關鍵決策仍由人類把關,低風險任務則交由智能體處理。隨著GPT-5等模型演進,自主處理范圍將逐步擴大。
在財務表現上,SSG 22.2%的運營利潤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胡貫中將其歸因于兩大因素:定義具有技術壁壘的解決方案,以及利用AI重塑服務交付模式。當被問及增長可持續性時,他透露正簡化解決方案組合:“我們從客戶反饋中發現,過于豐富的選擇反而造成部署復雜化。”
市場策略上,SSG敏銳捕捉到關鍵趨勢變化。海外市場偏好SaaS模式融入AI,而中國企業更關注混合部署。面對這種差異,聯想提出“模型路由器”概念——根據場景需求動態調度最合適的大模型,使企業無需綁定單一技術供應商。
隨著全球進入“智能體元年”,聯想與其他廠商一樣,都在期待著搶占戰略高地。從樂享超級智能體到供應鏈iChain平臺,智能體架構正從L2向更自主的L4演進。
不過胡貫中對記者強調,不是所有場景都需要智能體,核心在于能否創造可量化的業務價值。
四年前聯想SSG成立時,AIGC革命尚未爆發。但正是這次的組織變革,使聯想在AI浪潮中快速轉身。當大多數企業仍在探索試點時,SSG已在全球數十個行業場景實現AI規模化落地。這種“先行者優勢”或許解釋了其持續17個季度雙位數增長的深層邏輯——在AI價值兌現的長跑中,全棧能力、場景深耕和價值創造,才是最關鍵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