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外賣大戰 配送慢”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用戶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吐槽外賣配送問題。“補貼大戰”降溫后,用戶對外賣平臺履約、服務能力的敏感度正在上升。
記者查看小紅書發現,近一周內,關于外賣配送慢的吐槽帖超90篇,京東、美團、淘寶閃購均有相關吐槽貼,外賣配送時間需一小時以上、訂單超時、無騎手接單等問題受到消費者關注。
在這背后,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反內卷、“價格戰”降溫,外賣大戰正在駛入服務比拼的“深水區”。外賣高峰期的配送混亂在今年夏天并不少見,過去幾個月,第一財經多次報道了“0元購”等低價促銷下奶茶店等爆單導致商家無法出餐、騎手取消訂單、送不過來等現象,不過,彼時低價掩蓋了不少用戶對履約的不滿。
外賣平臺的騎手數量在這個夏天普遍已大量增長。淘寶閃購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餓了么騎手月活數量整體增長181%,其中眾包騎手增長236%;7月收入超過1萬元的騎手數量達到去年2.8倍。8月7日,餓了么騎手整體數量達到去年的3.5倍。京東則在二季度業績發布時表示,京東外賣二季度日訂單達2500萬單,與超15萬名全職騎手直簽勞動合同。從騎手數量來看,投入“運力”,提升履約配送能力在外賣大戰中已是平臺關注的重心之一。
但隨著外賣補貼大戰的降溫,外賣平臺的履約考驗反而可能變大。艾媒咨詢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對記者分析,外賣大戰時,平臺投入大,對外賣配送資源的調配也比較充足,訂單快速增長,但在這之后,若平臺補貼或資源的支撐不足就可能導致配送慢問題。熱戰期過后,外賣平臺能否持續提升配送體系的成熟度、對配送團隊的激勵措施是否可持續等,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盡管騎手增多,但每個區域、不同時間點的騎手密度可能不同,高峰期考驗系統調配能力。記者了解到,除了運力,配送時效還可能與許多系統問題相關,例如預訂單商戶系統看到的用戶送達時間和騎手APP顯示的不一致,導致商戶不著急出餐延緩配送,導航路線不合理導致騎手配送慢的問題,都是平臺需要優化的問題。伴隨著許多新騎手、新商家加入外賣平臺,對外賣系統成熟度的要求實際更高了,平臺得干的“細活”也在增多。
多重挑戰之下,配送時效、履約能力比拼在未來外賣大戰的“戲份”或許將進一步增加。
記者發現,近日,美團還在將外賣配送進一步拉入“15分鐘”競爭中。在美團外賣搜索頁,部分店鋪的配送時間顯示“約15分鐘達”,成為吸引部分用戶進入店鋪的原因。記者體驗下單后,發現商家幾乎在三分鐘內完成出餐,近兩公里的距離,騎手在十分鐘內送到,算得上一場商家、騎手配送的共同“拉練”。不過,從實際支付頁面信息來看,美團普遍會將預計送達時間“寬限”到20分鐘,社交平臺上,也有用戶吐槽,部分“15分鐘達”訂單最終以30多分鐘送達。
行業走向“15分鐘達”與“配送慢”的矛盾之中,外賣平臺一邊展露著攻堅更高時效的野心,一邊面臨著全面能力仍待補足的尷尬。
“本輪外賣平臺的競爭焦點非常明確,主要圍繞用戶、商家和運力三個戰場展開。”百聯咨詢創始人、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表示,從行業整體來看,在用戶端,外賣競爭已從用戶增長的“增量博弈”轉變為挖掘現有用戶價值的“存量博弈”,用戶黏性與消費份額的提升是競爭關鍵;在商家端,競爭關鍵將從飽和的線上實物商家轉向海量線下本地生活服務商家。而在運力端,對騎手資源的爭奪是這場戰爭獨有且最艱難的一環,它考驗的不僅是資本實力,更是平臺構建訂單生態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