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以來,玻璃期貨和現貨價格持續下跌。截至昨日,玻璃期貨和現貨價格已連續三周下跌。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目前,玻璃期貨主力合約FG2509已跌至1037元/噸附近,同時華北地區5mm玻璃現貨均價跌至1150元/噸,華中地區現貨均價跌至1110元/噸。
記者注意到,受玻璃價格下跌影響,近期中下游企業采購積極性下降,近三周玻璃現貨市場產銷率下滑明顯。
光大期貨資源品高級分析師張凌璐介紹,從過去兩周的數據來看,玻璃主流地區現貨產銷率(加權平均)多維持在70%~80%,很少有超過100%的情況。與此同時,企業庫存累積、現貨價格持續下調等一系列負反饋正在發酵。
隆眾資訊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玻璃企業庫存量達6342.6萬重箱,較上周提升2.55%,較7月底的一周提升6.6%。玻璃企業自8月起進入累庫周期,是影響玻璃現貨成交走弱的因素之一。
中信建投期貨能化高級分析師胡鵬表示,當前,玻璃現貨市場處于需求淡季,地產行業的拖累尤為明顯。從數據來看,1至7月國內竣工面積同比下降約16.5%,終端需求持續疲軟;但供應端卻呈現回升態勢,7月玻璃期價上漲后,上游企業套保積極性增加。在基本面拖累下,近期,玻璃期貨呈現出明顯的“近弱遠強”特征,玻璃期貨2509與2601合約價差處于歷史同期高位。
“從供需結構來看,目前玻璃在產日熔量近16萬噸,同比下降約5%,但‘需求弱、供應升’的格局尚未改變。”胡鵬說。
在張凌璐看來,玻璃現貨市場矛盾突出,原因在于“強預期”與“弱現實”的博弈,尤其是在“反內卷”、去產能等相關政策發酵的背景下,市場預期玻璃供應或進一步下降,進而使行業進入新一輪的供需平衡狀態。
張凌璐認為,目前,影響玻璃價格的因素不是基本面,而是宏觀環境變化和政策預期。“一方面,國內經濟復蘇預期不斷增強,地產銷售回暖,玻璃或長期受益;另一方面,雖然當前‘反內卷’、去產能等相關政策對玻璃的供需平衡影響不大,但中長期可能從價格、成本、產能結構優化、工藝改造等方面影響玻璃產業鏈,屆時需關注相關政策的執行方式及向玻璃產業鏈的傳導效應。”她說。
當前,玻璃期貨價格處于上市以來偏低水平,且處于近五年底部區間。
對此,張凌璐認為,宏觀環境及政策、“反內卷”等因素對玻璃產業鏈的影響,需較長時間才能體現。若不考慮這些外部刺激,玻璃行業在出現大規模產能清退,或終端需求全面進入正增長之前,供需矛盾仍難以緩解。
“從基本面看,玻璃市場暫未發現有帶動其估值修復的驅動因素。” 張凌璐認為,玻璃價格走勢主要取決于地產行業的復蘇節奏。當下,雖然地產銷售數據不斷改善,但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仍處于同比負增長狀態,這將對玻璃終端需求形成長期壓制。不過,市場對玻璃階段性需求好轉仍抱有期待。
“從短期來看,玻璃現貨成交及行業庫存對其未來價格走勢影響較大。” 張凌璐表示,面對即將到來的“金九銀十”旺季,需關注終端工程單的落實情況,以及國補背景下家裝需求、電器及電子消費產品的消費表現。不過,近兩年玻璃市場常出現“旺季不旺”的季節性規律失調現象,后續玻璃需求表現仍需市場驗證。
談及玻璃價格后期走勢,胡鵬認為有兩大影響因素:一是“反內卷”等相關政策能否覆蓋玻璃行業;二是“金九銀十”旺季需求能否兌現。
胡鵬表示,當前,宏觀氛圍較好,證券市場、商品市場價格重心上移,在即將到來的需求旺季,玻璃估值有望小幅上升,價格重心或略有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