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新加坡人約萬·葉(Jovan Yeo)在一家數碼銀行服務公司上班。每到月底發工資時,他就先還信用卡賬單、給父母津貼、付保險,然后做一些基本投資?!斑@些弄完,我的賬戶金額所剩無幾。最多花在旅行、吃喝,還有健身上,根本存不下錢”。
新加坡一向以金融審慎和高儲蓄率而聞名,但這種情況正出現變化。專家指出,隨著生活成本上漲,以及人們越來越重視體驗和自我保健,長期的財務規劃正被放到次要位置。
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馬來亞銀行研究部經濟學家布萊恩·李(Brian Lee)表示,一些宏觀經濟因素客觀上讓新加坡人更難儲蓄。盡管該國通脹率近期降至四年來的最低水平,但多項調查顯示,由于住房成本高昂和進口成本居高不下等結構性因素,新加坡生活成本仍位居全球最高之列。
根據全球生活成本數據庫Numbeo的數據,截至2025年年中,新加坡生活成本指數為85.3,在全球排名第五,位居亞太地區第一,同比上漲11%。數據分析公司輿觀(YouGov)今年4月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845名新加坡人中,72%將生活成本列為首要關切,其次是醫療保健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在疫情后物價上漲的階段,生活支出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收入的增長?!辈既R恩指出,這意味著自疫情暴發以來,普通工人的購買力平均每年略有下降,而不再像以往那樣逐年提升。
馬來亞銀行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新加坡實際就業收入中位數年均下降0.4%,扭轉了2014年至2019年2.2%的年均增長趨勢。
新加坡人力部表示,雖然2024年實際工資增長有所恢復,但受關稅等因素影響,2025年增長步伐預計將放緩,尤其是在依賴外貿的批發貿易和制造業領域。
住房成本的持續攀升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財務壓力。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數據顯示,2024年公共組屋(占新加坡居民住房近八成)的轉售價上漲9.6%,高于2023年的4.9%漲幅。
“新加坡土地、空間和自然資源有限,這導致房價、車價居高不下,同時又高度依賴進口食品?!辈既R恩解釋說,由于這種依賴,新加坡國內通脹與全球通脹高度同步。而疫情期間全球商品需求激增、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更讓其國際通脹長期維持高位,從而持續推高本地生活成本。
向“債務型社會”轉變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稱,居民不儲蓄的問題不僅是生活成本上漲的情況,還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轉變,例如一些人覺得儲蓄不再必要,甚至習慣了入不敷出。
輝立資本財富經理約書亞·林(Joshua Lim)觀察到,本地消費觀念正越來越傾向于追求享受與形象?!吧莩奁吩谶@里很流行,比如梅賽德斯是新加坡最暢銷的品牌之一。人們追求的是某種形象,某種生活方式” 。
在汽車方面,新加坡價格高企的原因與其獨特的“擁車證”(COE)制度有關。該制度要求購車者必須通過競標方式獲得有限的許可證才能擁有車輛,單單一張COE就可能花費超過10萬新元,有時甚至高于汽車本身的價格。
“對于那些熱衷消費或不太喜歡存錢的人來說,他們的錢往往還沒到賬就已經花出去了?!奔s書亞解釋說,先買后付計劃的普及也讓這種提前消費更容易發生。
據新加坡央行數據,2021年先買后付的交易額約為4.4億新元,比2020年增長近四倍。研究公司IDC預計,新加坡電商交易中先買后付的支付比例將從2023年的4%上升至2028年的6%。
約書亞認為,這種現象反映出一個更廣泛的趨勢——新加坡社會正逐漸邁向“債務型社會”。
專注于個人理財教育的新加坡博客“The Woke Salaryman”聯合創始人、現任新加坡國家青年理事會理事的何瑞明表示,如今消費主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根深蒂固,這讓人們更難堅持儲蓄。“這一代人在太多營銷的熏陶下長大,因此購買欲望更強,而且他們會將自己與更多人進行比較?!焙稳鹈髡f。
34歲的新加坡人喬伊斯·安(Joyce Ang)也坦言,在儲蓄方面,她并不像父母那一代人那樣感到迫切。“我花錢很安心,因為我還沒有另一半,而且和父母住在一起,所以也不用擔心房子的開銷。我暫時不需要存錢?!痹谒磥?,年輕一代的優先事項已經發生了變化。“我父母那一代為了養育孩子而努力攢錢。但現在并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孩子,所以我們不必像他們那樣省吃儉用?!眴桃了贡硎?,她的月凈收入約為3800新元。
制度上,新加坡人需要強制繳納公積金(CPF),這使得實際到手工資低于總薪資。55歲以下員工的工資中,最高可有20%自動存入CPF賬戶,用于退休、住房和醫療儲蓄。無論年齡大小,新加坡人都可動用這筆資金支付住房和部分醫療費用。不過,若在55歲時尚未達到全額退休金(FRS)標準,最多只能一次性提取5000新元。
盡管如此,喬伊斯認為自己若想儲蓄依然可以做到?!拔視岩徊糠至慊ㄥX留給父母,所以如果想存錢,我也可以再留一部分?!彼χa充道,“但我覺得現在沒這個必要。”
記者袁源 實習生 倪詩雯
文字編輯程慧 王哲希
版面編輯 佘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