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8月14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發布會上表示,數據要素價值加快釋放,體系化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推動海量數據優勢不斷轉化為國家競爭新優勢。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等21項政策,今年還將推出數據產權等10余項制度。
劉烈宏表示,今年國家數據局計劃部署一批數據產業集聚區建設試點,以此為抓手,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形成產業生態和規模優勢。下一步,國家數據局將持續優化數據產業發展環境,培育多元經營主體,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劉烈宏還表示,近年來我國數據產業逐步壯大,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我國數據企業的數量超過了40萬家,數據產業的規模達到了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此外,劉烈宏指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推動數據交易需求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質量數據集累計交易額近40億元。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試點數據、語料作價入股等新的模式,引導企業將高質量數據集折算為股權。
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表示,今年上半年,主要的數據交易機構新掛牌上架的數據產品達到3328個,同比增長70%。這其中,人工智能領域的數據供給表現尤為亮眼。
沈竹林還稱,在數據市場軟環境建設方面,國家數據局積極推動數據交易機構的優化布局和進一步整合,同步推動數據交易機構互認、互通。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實現數據產品“一地上架,全國互認”。
另據國家數據局副局長夏冰介紹,2024年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開始啟動,要實現釋放數據價值的目標,規模化流動是關鍵。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包含北上廣深等25個城市在內的數據流通城市節點,布局了16個省市區的數據基礎設施架構,并在今年7月底全面完成了互聯互通。預計到今年年底,相關節點城市規模將擴大到50個左右,覆蓋80%的省市區,為數據規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設施基礎。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