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福特汽車公司披露財報,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502億美元,同比增長5%;調整后每股收益(EPS)為0.37美元;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EBIT)為21億美元,超出預期的19.1億美元。
公司同時指出,美國對進口汽車以及鋼鋁征收的關稅對今年業造成拖累,可能超出此前預期。財報顯示,公司第二季度因關稅遭受8億美元沖擊,預計全年關稅成本將達到20億美元,較之前預期有所上調。
一直以來,福特銷售的80%的汽車都在美國生產,其在美國制造的汽車數量超過任何其他汽車制造商。《華爾街日報》指出,特朗普政府與日本、歐盟及韓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以及設定較低的15%汽車關稅稅率,使得福特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優勢逐漸被削弱,其將面臨愈發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
具體來看,特朗普政府所達成的新貿易協議將汽車進口關稅從25%降低至15%,疊加汽車零部件關稅成本及進口鋁材成本,像福特這樣依賴本土生產的公司將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特朗普將鋼鐵和鋁的進口關稅從25%提高至50%,使得供應商將部分關稅成本轉嫁給福特,進一步加重了其成本壓力。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指出,福特的困境主要源自“特定因素”。因為福特F系列皮卡生產需要用到大量鋁材,而鋁材在美國的供應并不充足,這與鋼材的采購有著明顯的差異,直接影響了福特的生產成本。
貝森特強調,政府希望與加拿大達成協議,解決鋁材成本問題。
近年來,美國汽車制造商一直抱怨,由于外國競爭者享有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更高的政府支持和寬松的監管,它們在全球市場上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Mary Barra)早些時候表示,“幾十年來,美國汽車制造商在全球市場上一直沒有公平的競爭環境,面臨的要么是關稅,要么是貿易壁壘。”
博拉曾表示,“關稅是政府可以用來實現公平競爭的工具。”
然而,隨著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出臺,美國汽車制造商也開始感受到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依托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通用、福特和斯泰蘭蒂斯將大量制造能力轉移到墨西哥和加拿大。原本這些汽車和零部件可以享受免關稅待遇,但在新的貿易政策下,它們同樣面臨著關稅問題。尤其是福特,雖然其大部分汽車是在美國境內生產,但仍依賴大量進口零部件。
目前,福特和其他美國汽車制造商正在等待與墨西哥的協議,墨西哥是美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國。
不過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仍然不可忽視。以福特、通用汽車和斯泰蘭蒂斯為例,第二季度的關稅支出分別為8億美元、11億美元和3.5億美元。與之相比,特斯拉的關稅成本相對較低,為2億美元,原因在于其所有車輛都在美國境內生產,且大多數零部件來自北美。
另外,福特等公司認為,對日本和韓國的關稅調降,也將變相影響公司競爭力。福特高管認為,對日韓15%的關稅稅率不足以促使競爭對手將生產遷回美國,特別是考慮到日本和韓國在勞動力成本、材料以及貨幣等方面的優勢。福特還指出,其福特Escape SUV的生產成本比日本生產的豐田RAV4 SUV高出約5000美元。
美國的工會也表達了相似的立場。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明確表示,關稅政策應當推動汽車制造商在美國本土建立生產基地,并聘用技術熟練的工會勞動力。UAW認為,制造汽車在美國之外的成本優勢(如更低的勞動力成本和更弱的貨幣)遠遠超過了15%的關稅帶來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