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傳統企業看到別人掙錢也跟著做,你會的東西我也會,不會的大家都不會。而現在,例如美的等一些廣東優秀企業已經扭轉了這種情況,以量的收縮換來質的增長。不要局限于以價取勝模式,向著高端科技、智能方向發展,往上突破,才能在全球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這是7月31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原委員周其仁在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發展專場)現場的發言。在這場聚焦廣東傳統產業的“頭腦風暴”中,與周其仁“同場論道”的還有十數位政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人大代表及企業代表。
這也不是廣東今年第一次瞄準傳統產業。今年初,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時,就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列為頭號議題。
傳統產業為什么重要?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顧問陳洪錦用“基石”來形容,“傳統產業是廣東產業結構的關鍵基礎,基礎打好了,制造業整體水平直接水漲船高。現在問題是,廣東產業結構不太均衡,傳統產業規模大,但中小企業多,腰部企業較少,轉型難度較大。”
難題何解?會議現場,人大牽頭政產學研多方開出“藥方”。聽取各方意見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表示,廣東傳統產業占比高、帶動效應強、產業關聯度大,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戰場。接下來,要強化政策供給,圍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接續推出創新措施,健全政策引導機制,讓企業便捷獲得政策紅利。同時,要強化項目支撐,緊盯產業優化升級布局一批重大項目,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
頻獲多場省級會議關注,如何理解傳統產業之于廣東的意義?
廣東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一洋分享了一組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專題調研形成的數據:廣東全省制造業31個行業大類、4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大部分來自傳統產業,廣東產量居全國第一的160多種工業產品,也大部分來自于傳統產業。
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例,目前廣東全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規模已達2.86萬億元,紡織服裝等產值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服裝年產量超40億件。同期,廣東家電產業規模也持續位居全國第一,空調、電風扇、微波爐、油煙機、燃氣具、熱水器、電飯鍋等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
整體來看,目前廣東汽車、石化、家電、輕工紡織、食品、鋼鐵、建材、機械等傳統行業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利稅占六成五,從業人員占七成五。從數據層面可以直觀看見,傳統產業之于廣東,無異于經濟“頂梁柱”。
“傳統產業是廣東產業結構的關鍵基礎,基礎打好了,制造業整體水平直接水漲船高。以伊之密所在的裝備制造業為例,我們裝備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所提高,客戶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就能夠明顯加快。”陳洪錦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寶武集團中南鋼鐵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原董事長李世平也認為,“傳統制造業不是落后產業,在產業地位、產值、稅收及就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傳統制造業轉型基本路徑已經很清晰了:牢牢抓住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關注到傳統產業的重要性,近年廣東也落地了一系列支持舉措。
汪一洋表示,廣東一方面是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通過立法支持制造業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另一方面也在全國率先出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地方政策,推動廣州、深圳、東莞、中山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的專題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已累計推動超4.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近60%,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88.2%、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91.3%、關鍵工序數控化率68.6%。
“廣東在傳統產業領域發展勢頭良好,多數產業領域資產及營收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體現了較強的產業韌性和升級態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趙昌文認為,廣東傳統產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但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持續更迭的市場環境,這個規模體量巨大、戰略地位關鍵的“頂梁柱”,也迎來了更為關鍵的轉型關口。
“現在我們傳統產業和企業面對的是‘水落石出’的形勢。‘水落’指的是世界總需求在收縮,全球貿易總量在降,隨即在全球派生出需求萎縮、價指下跌、消費降級、訂單減少、產能過剩等問題,也就是水落后露出的‘石頭’。而這是我們未來相當長時間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形勢,企業應該面對現實、突圍尋路。”周其仁表示。
“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但如何堅持喜“新”不厭“舊”,對于經濟增速放緩的廣東來說,并非易事。
廣東傳統產業發展較早,產業領域、產品種類和產量在全國均處于首位。這也決定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較其他區域更復雜、更漫長。同時,廣東傳統產業大多數以外向型為主,在當前全球經貿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之際,產業轉型面臨深水區的多重挑戰。
盡管轉型升級已經推進多年,但發展至今,廣東部分企業仍存在著“三不”“四缺”的問題,“不愿”“不敢”“不會”轉型仍然存在,企業缺技術基礎、缺技術人才、缺轉型經驗、缺試錯再投資能力。
此外,廣東人大調研中也發現,廣東促進傳統產業轉型的生態還不完善,服務企業轉型的資源支撐不足;部分行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等問題。例如,作為“鏈主”企業,美的在轉型過程中就發現,上下游企業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系統和產品互不兼容,影響產業鏈協同轉型效果。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廣東在因地制宜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重點發力于以“鏈式改造”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創新驅動為傳統優勢產業補短板、鍛長板,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打造典型場景等。
但面對世界總需求收縮,全球貿易總量下降派生出的種種問題,廣東仍需持續發力。“堅持不懈抓好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著手,解決制約廣東傳統產業整體轉型煥新的痛點堵點,推動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發展,是接下來的關鍵。”汪一洋表示。
此次大會上,與會者從政策機制、技術攻堅、生態構建等多個維度“開出藥方”,勾勒出“三化”融合的廣東藍圖。從具體實施環節和步驟上看,強化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持續實施創新驅動,優化生態、強化政策精準度等內容,將成為廣東破局的主攻方向。
這其中,人工智能的應用與賦能極為重要,它讓廣東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更上一個臺階。以中國內地手表“第一股”飛亞達為例。企業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賦能,研制出機器識別的走時檢測分析系統,解決原有自動化系統難以解決的行業智能化技術瓶頸,減少60%以上的誤判,有效支撐品牌高端化發展。
從世界先進經驗來看,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仍在于科技創新,破解企業“三不”“四缺”問題的引擎也在于創新驅動。但傳統產業要開展科技創新,目前還面臨產業與創新生態不足、創新資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問題。
在趙昌文看來,廣東還是要強化區域協同,要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及省內重要節點城市,打造若干服務傳統產業升級的“創新突擊隊”,通過“突擊隊”在“突破點”上的攻堅,以點帶面引領全省傳統產業躍升。
專題會上,政府部門也對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和強化科技創新引擎給出最新回應。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廣東正在著力逐步解決產業發展的高質量技術供給的問題,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接下來,廣東將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對傳統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人大調研中也看到,面對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日益細化,當前廣東的政策支持實際與之不夠匹配,政策精準度不夠,普惠性政策與企業“精準滴灌”需求有差距。
“深化改革是激發其轉型升級內生動力的根本保障。廣東要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約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充分激活傳統產業中沉淀的閑置或低效資源。”趙昌文建議。
聽取各方意見后,黃楚平表示,接下來,要強化政策供給,圍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接續推出創新措施,健全政策引導機制,讓企業便捷獲得政策紅利。同時,要強化項目支撐,緊盯產業優化升級布局一批重大項目,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
“希望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專家學者以前沿理論賦能突破技術瓶頸,人大代表推動從法律、政策層面解決產業轉型升級問題,政府部門主動下沉關心支持企業,讓好政策真正‘用得上、兌現快’,共同為傳統產業煥新升級注入強勁動能。”黃楚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