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數據在文娛產業掀起波瀾:據第三方機構統計,字節跳動旗下短劇平臺紅果短劇以2.1億月活躍用戶的成績,首次超越傳統長視頻平臺優酷的2億月活。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標志著以短劇為代表的碎片化內容形態正重塑著中國數字娛樂產業的基本格局,從根本上改變了用戶的娛樂消費習慣。
近年來,短劇以高歌猛進之勢,不斷蠶食著長視頻的市場份額。其中,紅果短劇更是憑借著“免費觀看+廣告分賬”的模式,實現了用戶規模的指數級增長。事實上,短劇的爆火并非偶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其“小成本、快節奏、高密度、強反轉”的特點,精準擊中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時間碎片化、注意力稀缺化、情緒即時滿足化”的核心痛點。
一方面,從用戶需求的角度看,現代生活節奏加快,通勤、午休、睡前等碎片時間成為寶貴的“精神按摩”時段,傳統45分鐘一集的電視劇或90分鐘電影,已難以滿足即時解壓的需求。與之相比,短劇往往開篇即高潮,而且每集有爆點,反轉和爽點密集,這樣的強刺激能夠為觀眾提供更高效的情緒價值。
另一方面,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與制作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的長視頻相比,短劇制作遵循“短平快”的邏輯,單部成本從數萬元到百萬元不等,拍攝周期以天計,變現模式多元。加上AI生成劇本、虛擬演員建模、自動剪輯等工具的廣泛應用,極大縮短了短劇的制作周期,降低了制作成本,吸引了大量資本和內容創作者涌入。
然而,作為新興事物,短劇的“爆紅”背后也隱藏著難以忽視的“野蠻生長”亂象。比如,短劇題材高度同質化,質量參差不齊,且不乏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審美惡俗等違規內容。不久前,一部短劇以“一胎生99子”的離譜劇情令無數觀眾大跌眼鏡,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引發廣泛討論。這折射的是在“流量至上”的錯誤導向下,部分短劇創作者以無底線的“灑狗血”來博眼球,以低俗、低智的內容侵蝕行業的健康生態。同時,平臺依賴“點擊量”“完播率”的指標進行算法推薦,其審核機制對荒誕有害的劇情視而不見,也助推了這類獵奇內容的生產與傳播。
除此以外,短劇行業還存在盜版侵權橫行、用戶過度沉迷等問題與隱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人是短劇市場的重要受眾,一些短劇平臺利用老年人時間充裕、精神孤獨、網絡消費辨識能力弱等特點,設置重重消費陷阱,誘導其高額付費、花式充值,形成對銀發群體的資本圍獵與收割,損害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紅果短劇對長視頻平臺的“逆襲”是里程碑,但絕非終點。短劇若想從“爆紅”走向可持續的“長紅”,必須正視問題,主動變革。首先,創作者要秉持“內容為王”的創作導向,從“流量收割”轉向“價值創造”,跳出“爽文”窠臼,探索更多元、更優質的內容題材。其次,監管部門與平臺方應通過規范治理營造健康的行業生態,通過優化管理細則、建立版權保護機制,嚴厲打擊低俗惡俗內容與盜版侵權等行為;平臺則應承擔主體責任,通過完善審核機制、推行更透明合理的付費模式、構建防沉迷機制等,以全鏈條治理遏制行業的“歪風邪氣”。
短劇不僅是一種商業形態,更是數字時代的文化載體。流量的狂歡不等于價值的勝利,短劇要擺脫“精神麻醉品”的標簽,需要回歸內容本源,平衡好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唯有以精品內容為船,以技術創新為帆,以監管規范為錨,短劇方能在千億乃至萬億的藍海中行穩致遠,迎來持久的“長紅”。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