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金融監管局、銀行業協會發聲推進銀行業“反內卷”,要求銀行遵守自律機制約定、落實相關利率政策、構建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等,引導銀行業回歸更加理性和健康的競爭狀態,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之后,“反內卷”在多個領域穩步快速推進。“內卷式”競爭與新發展理念,與高質量發展格格不入,必須堅決破除。從銀行業來看,受內外部環境影響,“內卷式”競爭在多個領域有所體現,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需要銀行業自身主動謀變,強化金融監管和行業自律協同,與市場監督形成合力有效“反內卷”,推動銀行業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銀行業“內卷式”競爭在多個領域有不同表現。首先是高息攬儲和低息放貸,這也是“內卷式”競爭集中的領域。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就規范存款競爭出臺多項舉措,但仍有個別銀行以高息攬儲來提高存款市場競爭力。同時,個別銀行簡單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來吸引融資客戶。其次是高返傭。為穩定市場占有率或者吸引客戶,銀行在房貸、車貸等業務發展中通過返高額傭金等方式開展中介合作,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再次是為了“沖時點”。在月末、季末等時點表現得更明顯,銀行和客戶合作通過“購買存款”等方式,以實現特定時點經營指標有效完成。最后是放松風控要求。為拓展市場,個別銀行弱化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要求,信貸資金沒有有效流向高效利用的領域。
銀行業“內卷式”競爭是多種因素影響下出現的。從宏觀方面看,全球經濟增長面臨壓力,影響包括我國在內的經濟增長。為穩定經濟增長,貨幣政策降息,低利率環境下銀行業凈息差收窄。從行業層面看,銀行業凈息差大幅下降,穩定收入利潤壓力較大,加上金融服務同質化特點突出,從而簡單采用價格戰開展市場競爭。從機構方面看,部分銀行難舍“規模情結”“速度情結”,績效考核機制設計不科學,以業務規模、增速為核心指標,導致員工通過低價格、高返傭等營銷手段籠絡客戶。從客戶方面看,企業和個人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增強,在不同銀行金融服務可替代性較強的情況下,價格成為一個重要的決策因素,從需求側推動銀行業開展“內卷式”競爭。
“內卷式”競爭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銀行業開展“內卷式”競爭降低銀行資產端收益率,提升負債端成本,加大凈息差下行壓力。這不僅不利于銀行業自身可持續發展,也對銀行業持續服務經濟社會帶來負面影響。銀行機構簡單通過擴大規模開展同質化競爭,難以滿足需求主體的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同時,在信貸領域缺少有效創新的情況下,“以量換價”的競爭模式容易引發資金流向套利領域,科技創新等主體資金需求無法有效滿足,不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影響貨幣政策傳導和調控成效。不僅如此,在“內卷式”競爭中,銀行貸款“三查”不到位,積累信用風險,增加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就銀行內部而言,扭曲的績效考核機制讓員工承擔不必要的業績壓力,基層員工背負考核壓力更易于出現違規行為。
面對銀行業“內卷式”競爭,需要多方采取措施加以破除。首先是銀行業自身需要端正發展理念,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杜絕“規模情結”“速度情結”,規范與中介機構合作,自覺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面對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變化,銀行需要加大調查研究力度,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力爭為各類主體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提升定價能力,根據客戶資信狀況合理確定利率水平。完善內部績效考核機制,為基層員工減負,賦能一線員工,更好服務客戶。其次是金融監管要嚴格監管,出臺“內卷式”競爭負面清單,重點整治價格戰,通過專項檢查等及時發現并嚴格懲處“內卷式”競爭。再次是有效發揮銀行業協會、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作用,完善自律公約,以行業共識推動銀行業回歸良性市場競爭。最后是強化外圍監督,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服務和市場競爭的監督。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