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今年盛夏,我國北方多地遭遇持續高溫高濕天氣,部分地區氣溫突破40攝氏度。然而,漫步在沈陽各大商場,卻絲毫感受不到室外的“熱辣滾燙”。這背后,一道無形的“屏障”——風幕機,正發揮著關鍵作用。即使在凜冽寒冬,“無形門簾”風幕機也能有效隔絕冷空氣,守護室內溫暖。
在沈陽市渾南區,深耕風幕機領域近30年的沈陽金晨偉業冷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晨偉業”),在“女掌門”王彤的帶領下,已將這股強勁的“東北風”吹過山海關,成功應用于人民大會堂、鳥巢、水立方、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等重點工程。
如今,這股“東北風”更是吹向了國際市場,產品遠銷美洲、歐洲、非洲等地。近日,證券時報獨家采訪了金晨偉業創始人王彤,這家東北中小企業的“出海”路,藏著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堅韌與智慧。
從水土不服到全球適配
用3年敲開海外大門
“讓世界愛上中國制造,不是簡單一句話。”
回望2011年第一次嘗試進入俄羅斯市場,王彤至今還記得那份挫敗——帶著自認為最好的產品出發,卻因不了解當地市場需求而碰壁。
“俄羅斯的門很窄,墻有一米厚,在東北常用的大型風幕機根本進不去,而且各個國家都有自己固化的消費習慣,就像山東人喜歡吃面食一樣,很難在短期內改變。”王彤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金晨偉業實現外貿零的突破,花了3年時間。
王彤坦言,公司最初的出海更像“摸著石頭過河”,外貿人員像“勇士”一樣被派往各地,大量參加國際展會,只為了讓全世界認識到,在中國沈陽還有這樣一家專耕風幕機產品的企業。
“不斷走出去,了解世界,了解用戶需求,才能更好地改善自身的產品。”王彤表示,公司出海業務的轉折點,在于“接地氣”的改變。
團隊不再帶著“東北經驗”闖世界,而是走到哪學到哪:去俄羅斯看到窄門厚墻,就針對性研發小型化機型;去哈薩克斯坦發現當地餐飲企業需求集中,就調整產品適配場景;去摩洛哥、匈牙利參展,哪怕只帶兩臺樣機,也會仔細記錄客戶對性能、外觀的反饋。
“上半年,我們的產品出口了17個國家,最遠到了冰島。能讓這么多海外客戶認可中國制造,我們感到很榮耀。”談及風雨“出海”路上的收獲,王彤的語氣里藏著滿滿的自豪。
堅持不打價格戰
做差異化高端“玩家”
實現出海零的突破后,“走出去”的漫漫長路還要面對無數細碎的挑戰。
“語言關”首當其沖——在印度,外貿人員用英語打車卻互不理解;在德國,一個村子可能同時使用法語、德語、葡萄牙語。“早年沒翻譯機,雇個翻譯一天要2000元,成本太高。”王彤告訴證券時報記者,“語言關”障礙重重,文化差異更需小心翼翼。
王彤舉例,一次商務談判中,金晨偉業和印度客戶報價,對方頻頻搖頭,團隊以為“價格太高”,反復降價后才知道,在印度,搖頭代表著“認可”。
類似的文化認知差異還有很多。王彤表示,每個國家的偏好、國情都要摸透,不然產品再好也賣不出去。同時,這些經歷也讓整個團隊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出海不只是賣產品,是要帶著尊重去了解世界。”
“出海”路上,競爭從未缺席。在風幕機領域,俄羅斯的同行非常多,而瑞典企業以技術見長,中國本地的南方企業,則憑借靈活的成本控制搶占市場。
“我們地處東北,很多原材料都要從南方運輸過來,運費很高。”王彤介紹道,創業近30年,金晨偉業堅持不打價格戰,而是選擇差異化競爭路線,且做差異化的“高端玩家”。
“我們要做行業里的‘勞斯萊斯’,專做別人沒有的、更高端的產品。”王彤強調,基于這樣的經營理念,她帶領的團隊每年都會前往瑞典、德國、俄羅斯等地“取經”,對標全球頂尖企業,再結合不同市場需求研發獨有的產品。
品質是底氣的來源。“做外貿,產品質量不過關就是‘自尋死路’”,王彤透露道,金晨偉業敢承諾“零售后”,至今沒有海外客戶因質量問題要求換貨、退貨。這種底氣,讓其在全球市場贏得了“不看價格,只認品質”的口碑。
截至目前,金晨偉業的風幕機產品累計出口至6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業務約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15%。
不止于生意:
小企業也有大視野大胸懷
在金晨偉業的出海故事里,“生意”之外,還有更動人的細節。
王彤認為,員工是最珍貴的財富。雖然公司只有百余人,但每年都會發放各種福利,非外貿崗位的員工也能跟著團隊一起去日本、埃及、斯里蘭卡等地參展,開闊眼界。
“我們希望員工在工作中‘看世界’,開闊眼界的經歷,也能在無形中幫助員工和團隊成長、進步。”王彤透露,雖然公司的海外業務占比不高,但是“走出去”的腳步卻從未停止,目前公司還有一系列貨品即將發往哈薩克斯坦,明年的展會計劃也已初步規劃完畢。
“東北企業出海難,但難才要闖。”王彤認為,不管是面對我國南方同行的競爭,還是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公司的堅持很簡單——“做好產品,做好人。剩下的,交給時間”。
從沈陽渾南區的一角,到全球市場,金晨偉業“走出去”的故事,只是中國中小企業出海的一個縮影。不走捷徑、堅守品質,這正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