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7月25日在第十三屆創業投資大會暨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走進光明科學城活動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DeepSeek開啟了中國敘事的新局面,打破了美國AI模式高成本投入的壟斷模式。
繼DeepSeek之后,杭州“六小龍”、深圳“八大金剛”等概念層出不窮。劉元春說,回溯這些概念會發現,中國敘事的全面崛起實則是一種模式的崛起,是現象級乃至時代級的發展故事。
劉元春分析,中國敘事邏輯的核心基礎是中國科創體系在體制機制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在競爭力上創造了新奇跡。首先,大市場孕育大創新。中國市場不僅僅是價值市場,更是資本、技術、數據“三位一體”的超級新市場。其次,中國的人才紅利、工程師紅利逐步顯現,這讓中國在第四輪產業和科技革命中優勢更加凸顯。再者,在產業的裝備和配套方面,中國產業鏈結構全、鏈條長且工業裝備數字化轉型較快。最后,“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創新”和“中國智造”全面轉變。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 宋春雨/攝
談及當前環境下我國之所以實現趕超與崛起的原因,劉元春認為,關鍵因素即在于中國走出了一條科技新路,“我國穿越周期的三大法寶——基礎研發+產業升級+科創金融,已形成體系且在各地呈現出不同模式”。
劉元春同時認為,美國敘事邏輯的變化是中國敘事邏輯變化的核心誘因,“美國經濟是否加速步入衰退期是敘事邏輯變化的關鍵,美國主要投資者的研判和投資布局正在調整:既要投資美國,又要尋找另一個可替代的投資港灣,因為前者風險太高”。
“當然,我們希望這個可替代的投資港灣是中國。但中國是否具備‘美國+1’這種金融市場的投資功能和承載功能?如果不具備,我們怎么創造這樣的新功能?”劉元春表示,“這類世界級的重新布局,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一系列的新機會與新挑戰。”
劉元春說,中國資產再估值必須具備強大的微觀財務基礎。從ROE(凈資產收益率)來看,中國資產盡管近期有所回升,但依然處于歷史低位。也要看到,目前在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制約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影響微觀財務指標,AI領域可能出現泡沫。
“這些問題的確讓我們很頭疼,可能使中國又陷入新的悖論。”劉元春說,“基礎研發不錯,產業升級步伐也很快,但是企業掙不到錢。”
如何解決這一悖論?劉元春說,這一悖論在人類歷史上并非新鮮事。美國曾出現過兩輪大創新、大跨越伴隨著大過剩的時期,最典型的是1929—1933年,當時美國采取了諸多激進舉措,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同時,中國也要深入研究,在治理第三輪產能過剩時,如何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梳理對策,而非簡單照搬他國模式。
“在市場模式、財務可持續性與市場出清之間,在規模經濟、學習創新效應與持續試錯之間,中國要找到平衡、走出新路。”劉元春說,“這是政策制定的關鍵,可見,在基礎研發體系、產業升級體系、微觀績效再造體系三者之間,我們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劉元春強調,中國在治理第三輪產能過剩過程中,一定要持續保持“中國模式”的本質,而不是簡單照抄別人的方案。在他看來,新模式的形成是我國進一步形成中國估值效應的另一個政策基礎,“中國市場結構與市場秩序的治理是中國敘事、中國估值的重要任務,必須上升到戰略任務”。
校對: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