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安仲文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全面回暖,“固收+”基金業績明顯提升。在此背景下,過往配置純債基金的穩健投資者,也適度提升了風險偏好,配置需求開始傾向以債筑底、以股增強的“固收+”基金。
“‘固收+’投資的目標是兼顧收益和回撤,所以我們在策略設計上需要有一定的反脆弱性,適度參與趨勢交易,同時做好行業趨勢預判,在擁擠交易階段保持高度警惕。”廣發穩睿六個月基金經理王予柯認為,風險和收益是一對形影相隨的孿生兄弟,追求收益就不能完全拒絕風險,但需要仔細考量在哪里暴露風險。
王予柯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固收投資老將,2007年加入廣發基金,先后擔任固收交易員、研究員、專戶投資經理、公募基金經理,至今從業已有18年,有13年的投資管理經驗。經歷多輪股債周期的牛熊轉換后,他逐步形成了追求“低回撤、穩收益”的投資風格,并基于風險收益動態平衡,構建起一套相對穩定的投資體系。
有基金研究人士分析,王予柯的投資框架可以分為五大維度:一是宏觀戰略分析,動態調節股債配比;二是多資產比價,優選高性價比標的;三是多維度分散持倉,對沖非系統性風險;四是底線思維,左側布局輔以衍生品對沖極端風險;五是專注宏觀拐點交易,規避短期博弈。在債券方面,王予柯會靈活調整久期、杠桿和券種;股票權益方面,最近一年堅持攻守平衡的杠鈴策略,在把握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大方向下,尋找其中的結構性機會。
“在我們的框架中,最本質的收益來自于資產的內在回報率。”王予柯表示,“如果我們納入組合的每一筆資產都有合適的內在收益率,組合的長期收益就能得到較好保障,因此,買入之初我們會對資產潛在收益進行預估。同時,杠鈴結構則通過配置不同類型的資產,進一步控制短期波動,提高持有體驗。”
這套投資體系也取得了不錯的實戰效果。基金二季報顯示,截至6月30日,王予柯管理的廣發穩睿六個月和廣發招泰混合過去一年凈值增長率分為別10.57%和8.66%,過去三年的凈值回報分別為20%和14.27%。兩者均為偏債混合型基金,區別在于廣發穩睿六個月能投資港股通標的。
從相對排名來看,根據銀河證券統計,上述兩只產品過去三年的業績回報,在308只普通偏債型基金(股票上限不高于30%)(A類)中,排名均進入前十。其中,廣發穩睿六個月排名第三,位于前1%分位。過去三年,兩只產品的區間最大回撤僅為4.6%和4.76%,相比同類基金同期最大回撤7.53%的平均值,回撤控制顯著占優。
根據基金二季報披露的數據,王予柯對組合的股債配比和內部結構又進行了動態調整。一方面,相比上期,他將組合的久期進行小幅提升;另一方面,二季度末的股票占比在18%左右,較上期略有提升。結構上繼續維持杠鈴策略,防守端配置公用事業、通信等;進攻端配置互聯網、有色金屬及少量順周期行業,尋找更有性價比的品種優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