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與特朗普漸行漸遠,舞臺中央已悄然換成了黃仁勛和他的英偉達。
曾經,蘋果CEO蒂姆·庫克還是白宮最常見的硅谷面孔;此后,特斯拉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多次出入白宮,成為繼庫克之后的政壇紅人。
而如今,站在隊伍最前列的,是曾經很少參與政治的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勛。從幕后到臺前,黃仁勛一步步成為特朗普在硅谷最親密的“新朋友”。
白宮“新朋友”
在特朗普贏得連任時,很多人原本以為,馬斯克會成為新一屆政府最有影響力的科技領袖,并繼續充當中美之間的重要橋梁。
在特朗普上任后,馬斯克一度領導“政府效率部”,直接參與大幅削減聯邦開支和裁減聯邦雇員。但雙方之間關系很快轉冷,并在社交媒體上演了了一出“分手互撕”的戲碼。
與此同時,曾經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如魚得水的庫克,在特朗普第二任期里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今年2月,蘋果宣布將在美國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但到了5月,特朗普還是公開表示自己對庫克有“一點小意見”,原因是蘋果依舊在印度生產部分產品。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的貿易和制造業高級顧問彼得·納瓦羅公開批評庫克,認為他“把生產遷出中國的速度還不夠快”。
一邊是馬斯克與特朗普漸行漸遠,另一邊是庫克在中美之間艱難周旋,他們曾經的光環似乎正逐漸暗淡。而舞臺中央,已悄然換成了黃仁勛和他的英偉達。
如今,硅谷與華盛頓之間“最重要橋梁”的位置已經被英偉達和黃仁勛取代。硅谷市場研究公司Constellation Research的CEO Ray Wang直言:“幾乎一切都依賴于英偉達的芯片。”
在4月于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黃仁勛敦促美國政府放松對芯片銷售的限制。他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AI)領域“并不落后”于美國,兩國在該領域的差距很小。
隨后,黃仁勛與特朗普一同出席了白宮宣布英偉達將向美國制造業投資5000億美元的活動。在后來的講話中,特朗普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黃仁勛笑著表示:“坦白地說,如果沒有總統的領導力、政策、支持,以及他非常重要的強勁的鼓勵,美國制造業不可能加速到這個程度。”
今年以來,黃仁勛與特朗普多次會面,包括5月,黃仁勛陪同特朗普一起前往中東,并促成了一項重大交易——向阿聯酋交付數十萬顆英偉達先進的AI芯片以及在阿聯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數據中心樞紐之一。
這筆交易被外界視為美國鞏固全球技術領導力的重要一步,不僅在新興市場擴大了影響力,也有力地對沖了潛在競爭對手的威脅。
在訪問期間,特朗普一直稱呼黃仁勛為“朋友”,這對于英偉達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歷史性一周
在中東之行后,黃仁勛愈發公開地反對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的限制。他認為,這些限制不僅削弱了美國的技術主導地位,反而為中國本土企業創造了發展空間。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也是他私下里向特朗普及白宮高官們反復強調的觀點。
今年7月,黃仁勛迎來了被媒體稱為“歷史性的一周”。此前,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了英偉達H20 AI芯片向中國的出口,由于庫存積壓,英偉達在5月份對未售出的H20庫存計提了45億美元的減值。黃仁勛也曾公開反對這一舉措。
最終,美國政府決定放寬對H20出口的限制。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韋德布什證券公司(Wedbush Securitie)分析師丹·艾夫斯稱這是一場“歷史性的勝利”,“它凸顯出黃仁勛在特朗普政府中日益增強的政治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往中國之前,黃仁勛還特地先到華盛頓與特朗普會面,為H20解禁做最后的努力。
雖然H20出口重啟也與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密切相關,但多位專家指出,黃仁勛的積極游說同樣發揮了關鍵作用。咨詢公司DGA-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高級副總裁兼技術政策負責人保羅·特里奧羅表示,黃仁勛的立場與白宮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事務負責人戴維·薩克斯的觀點不謀而合,進一步促使政府放松管制。
上周,黃仁勛公開表示,每一個民用AI模型都應該運行在美國的技術棧上,并“鼓勵全球各國選擇美國”,同時宣布H20即將恢復銷售。
目前尚不清楚英偉達是否以及何時會重啟H20的生產線,但即便只是出售現有庫存的芯片,對英偉達來說也是“顯著的收入提升,并且有利于在中國維護客戶關系”。
風險依舊
不過,特里奧羅指出,盡管黃仁勛目前“相當巧妙地平衡著美國政府和中國市場的關系”,而且“特朗普總統似乎也很欣賞他”,但美國政府究竟會在芯片出口限制上把界線畫在哪里,仍未可知。
“政策的目標已經被多次調整,這迫使英偉達不得不進行一些重大且代價高昂的產品重新設計和產能預訂。”特里奧羅說。
其他專家也提醒,盡管黃仁勛在科技行業和特朗普政府中影響力日益增強,但這種局面并沒有任何保證能夠長期持續。
更大的不確定性還在于,美國政府目前正在對半導體行業展開一項調查,這可能會引發行業范圍內的新一輪關稅,從而再次讓白宮的政策目標與英偉達的商業利益產生沖突。盡管英偉達近年來已經把更多制造業務轉移回美國,但其絕大部分產能依然集中在中國臺灣。
庫克的經歷或許可以給黃仁勛提個醒:對于一家同時將中美視為關鍵市場的全球性科技公司來說,要在兩地之間平衡利益、維持增長,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