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落地已逾一個月,多家車企積極響應,將賬期統一至60天。這場看似簡單的賬期調整,再次將“供應鏈金融”的底層邏輯推至聚光燈下。
賬期不僅是企業間利益博弈的焦點,更牽動著整個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而如何讓金融服務真正穿透鏈條、服務實體,成為考驗產業鏈韌性的關鍵一環。
6月15日,央行等六部門《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 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施行,《通知》明確了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的導向。
回顧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歷程,從1.0階段圍繞核心企業進行線下融資,到2.0階段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實現應收賬款電子憑證全面線上化,極大地提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便利性。如今,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下,行業正探索邁向3.0時代——即逐步擺脫對核心企業信用的過度依賴,深度融合產業互聯網,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構建平臺化、生態化的金融服務新模式。
在銀行信貸供給相對充裕、核心企業親自下場、第三方金融科技企業積極參與分羹的格局中,誰主導、誰協同?各方如何協同合作才能構建起健康的供應鏈金融生態?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將決定未來供應鏈金融的走向。
從1.0到2.0
國內供應鏈金融起步于1999年前后。
一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總行供應鏈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過去二十多年,供應鏈金融經歷了幾個主要發展階段。1.0階段主要依賴線下人工審批,形成了“1+N”模式,即銀行圍繞核心企業“1”,為上下游中小微企業“N”提供融資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供應鏈金融進入2.0階段,傳統的線下審批流程被搬到線上,通過金融科技實現了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
以簡單匯、中企云鏈為代表的第三方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應運而生,通過整合供應鏈上下游數據信息,開創了應收賬款債權電子憑證及多級流轉模式,提升了操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2017年前后,隨著供應鏈金融科技門檻的降低,央企和國企開始自建供應鏈管理平臺,并涉足供應鏈金融業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國務院國資委公布的98家央企中,至少有37家建立了供應鏈金融平臺,主要業務之一是為其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
萬聯網高級分析師許書川指出,2020年央行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明確要求,核心企業不得一邊占用上下游賬款,一邊通過關聯機構提供融資賺取利息。此后,大型企業特別是央企開始聚焦主業,避免壟斷嫌疑。
一位大型基建工程項目設備供應商也向記者證實,目前其接觸的央企自建平臺基本提供了核心企業保理公司和合作銀行兩種融資渠道供供應商選擇。
隨著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成熟,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型民營企業也開始陸續自建供應鏈金融平臺,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大型企業一手欠款、一手放款的現象已非個案。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供應鏈金融專家宋華表示,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核心企業賬期管理,優化了自身的現金流;另一方面,核心企業也通過供應鏈金融平臺“多賺了一道金融的錢”。
一位參與大型車企設備投標的內部人士透露,盡管大型企業對其應付賬款提供了多種融資渠道給供應商選擇,但在投標環節,選擇使用車企供應鏈金融平臺電子債權憑證作為結算工具的供應商會獲得加分。
也有企業向記者反饋,盡管大型企業為避免壟斷嫌疑,在自身供應鏈金融平臺上提供銀行融資渠道供選擇,但大型企業“總有辦法”,例如在投標環節加分、優先安排交貨期或驗收條件等,最終讓供應商傾向于選擇其自身提供的融資渠道。
事實上,大型企業在供應鏈中本就占據強勢地位,通過構建數字化供應鏈平臺系統,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這不僅增強了其競爭優勢,還進一步限制了中小供應商在融資上的選擇權,使得他們在供應鏈金融中的議價能力進一步削弱。
金融的錢該誰賺?
在采訪中,多家中小供應商坦言,核心企業基于其龐大的供應鏈體系,投入大量資源構建系統,并積累了豐富的交易數據。這些數據是核心企業的寶貴資產,因此通過供應鏈金融服務實現數據變現似乎無可厚非。
宋華表示,客觀來說,核心企業利用自身的信用優勢、數據優勢及銀行間的強大話語權,通過搭建供應鏈平臺為上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形成了三方共贏的局面。然而,隨著市場的演變,這一模式逐漸“變味”。
據多位供應鏈金融科技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大型企業的融資資金來源通常有兩種:一是通過集團資金集中運營歸集的自有資金,再經由核心企業控股的保理公司放款;二是核心企業與合作銀行合作核定授信額度,使用銀行資金進行放款。
一位國內大型車企供應商向記者透露,其服務的車企提供的年化融資成本約為4%,供應商無法判斷融資資金來源是企業自身,還是核心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融資。但該供應商從其合作銀行得知,銀行給到該車企的年化成本大約是2%,低于一年期流動貸款利率,剩余2%則可能構成了車企的盈利空間。
宋華還表示,4%的融資成本在當前市場上算是中等水平。根據其調查,不少核心企業供應鏈融資平臺年化融資成本介于6%~8%之間。
根據上述《通知》要求,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提供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相關服務,應合理制定服務收費標準、明確收費對象,并將收費標準公示或與相關方進行協議約定。此外,《通知》還強調,供應鏈信息服務收費和銀行融資利息要嚴格區分。
一位股份行供應鏈金融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核心企業最初搭建供應鏈平臺的初衷,本應是提升整體供應鏈管理效率,增強上下游協同的韌性和運作效能。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目標已發生偏移。第三方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雖最早開展線上化供應鏈金融服務,在服務效率和技術能力上也不輸于核心企業自建平臺,但由于缺乏對中小企業的直接掌控力,在生態中逐漸處于被動地位。目前這類技術平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型企業在構建封閉生態時需應對反壟斷監管壓力,才為其保留了一定生存空間。
上述《通知》要求,供應鏈核心企業不得利用優勢地位,強制供應鏈鏈上企業與特定融資方以高于合理市場利率的水平獲取融資服務,不得以應收賬款確權有關名義對鏈上企業進行收費、獲取不當費用返還或者侵害鏈上企業合法權益。
對此宋華建議,擁有產業背景的保理公司賺取合理的供應鏈信息服務費用是合理的,但這類保理公司在提供融資方面需要在同一平臺上與金融機構公平競爭,避免出現指定融資渠道的情況,從而維護市場的健康發展。
3.0時代能否實現脫核?
問題的癥結似乎都指向了核心企業。
過去,無論是銀行、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還是中小企業,都嚴重依賴于核心企業的主體信用。然而,隨著供應鏈金融的沉疴逐日顯現,供應鏈金融能否順利步入“脫核”的3.0時代?
所謂“脫核”,即供應鏈金融參與各方不再依賴單一核心企業的信用背書,而是通過整合產業鏈的全場景數據,打造生態協同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事實上,上述《通知》已明確提出,鼓勵商業銀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更多采取直接服務方式觸達供應鏈企業,提升應收賬款融資服務質效,積極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利用供應鏈“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支持供應鏈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開展信用貸款及基于訂單、存貨、倉單等動產和權利的質押融資業務。
據悉,目前已有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探索“脫核不離核”的供應鏈金融發展思路。
一位地方城商行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供應鏈金融要實現“脫核”,需要在逐步弱化對核心企業信用依賴的同時,依托產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據與服務資源,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協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這也從政策層面印證了這一轉型路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述負責人說。
許書川向記者表示,基于產業互聯網或供應鏈場景的供應鏈金融與基于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本質上區別在于:前者先解決產業供應鏈整體的升級與健康發展問題,而當前經濟環境更需要前者的發展邏輯。“在零售領域,‘淘寶’與‘支付寶’很好地詮釋了產業互聯網平臺與金融的關系。但To B業務與To C業務不同,產業端千行百業各有特點,很難建立一個適用于所有行業的統一互聯網平臺。”許書川說。
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金融機構在細分行業摸索前行。
九江銀行行長肖璟向記者表示,該行在幾年前已成立了專門服務于細分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公司“光谷金信”,通過主動嵌入產業鏈運行過程,包括標準化倉儲物流、檢驗檢疫、通關服務和數字化服務,正在打造“產業鏈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銀行與產業互聯網平臺深度融合,通過為大量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圍繞真實交易環節重構金融產品,最終打造一個“有場景、有數據、有規則、有信用”的產業金融生態系統。
據悉,目前光谷金信不僅服務于股東九江銀行,還進入了華夏銀行等全國性股份銀行的服務供應商行列。
此外,日照銀行在建材等行業探索平臺化協作、場景化融入、數智化風控,深融產業,探索實踐“脫核”供應鏈金融,提升全產業鏈企業融資可得性。
但不得不承認,目前走出第一步探索的銀行仍以中小銀行為主,且行業仍集中在大宗商品貿易、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等重點依賴存貨價值的行業。
宋華指出,更值得關注的是那些科技門檻較高的行業,尤其是處于初創期的科技企業。他舉例說明:“在建材行業,就算核心企業尚未確權,鋼筋一旦被澆筑進水泥,退貨的可能性極小,這種情況下銀行和第三方機構對風險的把控難度相對較小。然而,對于那些提供高技術含量產品設備的科技企業,其產品是否能達到驗收標準,銀行往往難以準確判斷。”
但建立細分行業的專業產業互聯網公司,雖面臨諸多困難,卻是一條難而正確的路徑,而這也需要包括核心企業在內各方的協同配合。
宋華進一步表示,未來理想的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應由細分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公司牽頭,依托產業鏈上下游——包括大型核心企業與眾多中小企業——在真實交易中積累大量場景數據,由具備技術能力的第三方供應鏈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技術支持進行數據管理與數據分析,再將數據完整合規合法地呈現給銀行或第三方保理公司,作為其放款決策的依據。這或許才是“脫核”時代下,供應鏈金融走向生態化、專業化發展的理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