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多位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經理,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當前,公募基金行業正經歷一場管理模式變革,逐漸從過去依賴單個基金經理“獨挑大梁”轉向團隊協作的“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
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今年以來已有超700只基金增聘基金經理,三人共管甚至四人共管的基金數量也不斷增加。在業內人士看來,在行業轉型與監管引導共同推動下,基金公司正在打造平臺化、團隊化模式,以擺脫對基金經理個人能力的依賴,未來基金“團隊共治”有望成為趨勢。
年內逾700只基金增聘基金經理
近日,基金經理葛蘭掌管的中歐醫療健康發布公告,增聘趙磊為基金經理,與葛蘭共同管理該產品。Choice數據顯示,葛蘭旗下共管理著3只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歐醫療健康規模達311.79億元,為國內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類醫藥主題基金。中歐醫療創新和中歐明睿新起點則繼續由葛蘭單獨管理。
近期,多位知名基金經理旗下基金密集刊發增聘公告。7月2日,鄭澄然管理的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期混合公告增聘基金經理蘇文杰,與鄭澄然共同管理該產品。同日,興證全球基金對旗下3只產品進行“共管式增聘”。興全合興混合增聘隋毅與陳宇共同管理;興全合豐三年持有混合增聘朱可夫,與楊世進共管;興全趨勢投資混合(LOF)增聘謝長雁,與原基金經理董理和楊世進三人共管。
此外,易方達基金馮波、中歐基金王健、華安基金許之彥、興證全球基金林國懷等公司核心基金經理,6月以來紛紛與增聘基金經理進行合作。
據統計,截至7月8日,今年以來共有超過700只基金增聘了基金經理,已然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記者注意到,三人共管甚至四人共管的基金數量也在不斷增加。7月3日,惠升惠澤混合一次增聘錢睿南和徐玉良,與孫慶三人一同管理。銀華匯利靈活配置混合原有三位基金經理,7月2日再次增聘賁興振實現四人共管。
基金共管模式優勢凸顯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當前行業轉型與監管倡導的雙重驅動下,“共管式增聘”模式的逐漸興起,為行業帶來了積極的變革動力。
“采用多人共管模式的主要優勢在于:一是能夠提升標的或資產的覆蓋度,擴展基金經理能力圈,同時提升策略分散度;二是可有效規避單一責任人決策偏誤、操作過于激進等風險;三是避免因個別基金經理離職而導致產品業績和風格難以持續的問題。”中金公司分析員表示。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美國共同基金管理模式曾歷經從“單一基金經理制”轉向“多基金經理共管制”的發展路徑。當前,多數美國共同基金已由兩人及以上的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其中超兩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數量占比五成以上,雙基金經理超過三成,單基金經理管理的共同基金數量占比僅15%左右。
“‘以老帶新’是當前國內增聘基金經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年輕基金經理通過與資深前輩共管產品,可積累實戰經驗、打磨投資策略,加速成長為公司乃至行業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有助于公司人才培養與梯隊建設。”上海某公募研究人士表示。以中歐醫療健康此次增聘為例,新增聘的基金經理趙磊此前擔任中歐基金權益研究部醫藥組組長,此次與葛蘭搭檔共管,也是趙磊首次出任公募基金經理一職。
推行團隊化、平臺化發展思路
減少對基金經理個人的依賴,構建“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建設已經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中歐基金表示,公司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加強投研團隊建設,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目前團隊已形成以資深老將為引領、中生代和新生代不斷涌現的完整人才梯隊。
“過往國內公募基金行業長期面臨投研脫節、協作乏力和投研交互難以形成共識等多個痛點問題,為此,天弘基金自主構建了投研一體化平臺TIRD,旨在打造一個覆蓋研究、決策、投資、交易、歸因、迭代甚至銷售賦能全流程的數字化閉環平臺。”天弘基金副總經理聶挺進說,公司通過平臺建設將研究員和基金經理的智慧和經驗沉淀到平臺中,將投研體系從傳統的單打獨斗模式轉變為協同生產的工業化模式。
再如,長城基金正在打造“工程化”和“秩序化”的固收團隊特色。“我們希望公司的每一只固收產品,都帶有長城基金自身的特點。”長城基金副總經理張勇表示,“與行業里常見的給基金經理貼標簽的做法不同,長城基金更重視給產品貼上標簽,即每一個產品都有清晰的定位和風格特點,而基金經理既受限制,也有一定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