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政逆周期調節需求和地方債務化解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我國專項債使用范圍迎來重大調整,從傳統基建向公共服務、產業升級、債務化解等多領域加速拓展。
上海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近期浙江、北京、湖南等地率先試點創新模式,通過收購商品房、注資產業基金、清償企業欠款等舉措,推動專項債功能從單一投資向“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多維目標轉型。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調整背后,是地方政府在傳統基建飽和、優質項目稀缺背景下的主動求變,也是財政政策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的關鍵突破。
專項債投向空間顯著擴大
近期,各地專項債資金使用范圍實現重要突破,從傳統基建投資向更廣泛的公共服務領域延伸。
具體來看,今年5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批準了湖南省2025年省級預算調整方案,其中200億元用于清償拖欠企業賬款;浙江省近期發行了三只精準用于保障性住房項目的專項債,合計融資16.53億元;北京市第六批專項債中,第35期專項債發行規模達100億元,投向“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
結合近期專項債創新的經驗,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表示,專項債資金支持存量商品房去庫存、土地收儲等領域,有助于緩解房地產企業和地方融資平臺的短期流動性風險。同時,專項債用于清償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既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又緩解企業經營困境、增強市場信心。
記者注意到,不同省份選擇重點投向的領域各有不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講師錢一蕾認為,這主要出于因地制宜的考量。例如北京市風險投資行業較為發達,政府投資基金運作較為成熟,所以選擇將部分專項債資金注入政府投資基金。
回顧近年來專項債的使用情況來看,自2019年以來,其投向主要集中在生態環保、保障性住房、社會事業、水利、市政基礎設施等領域。2025年起,專項債首次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明確未納入負面清單的項目均可申請專項債資金,投向空間顯著擴大。
據了解,2020年至2024年,我國年度新增專項債限額分別為3.75萬億元、3.65萬億元、3.65萬億元、3.8萬億元和3.9萬億元。中建政研政府投融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廣杰表示,2025年,新增專項債限額預計將達4.5萬億元,為專項債投向領域擴容提供了政策空間。
在債券市場層面,馮琳表示,專項債供給規模擴大,豐富了可投資債券品種,為債市提供更強的流動性和風險分散空間。多樣化的投向也使債券收益率曲線更加平滑,有助于提升市場定價效率。特別是中長期期限專項債比例的提升,更好滿足了長期資金的配置需求。
有利于平衡短期化債與長期效益
在部分地區隱性債務率較高、傳統基建拉動效應減弱的背景下,專項債政策正實現從“單一基建投資”向“債務化解+產業培育”的功能升級。多位專家認為,專項債的多元化應用正在產生顯著政策效果,有利于平衡短期化債與長期效益。
具體來看:一方面,專項債通過支持商品房去庫存、清償拖欠賬款等舉措,直接緩解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短期流動性壓力;另一方面,通過注資產業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等安排,專項債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長期動力。這種“短期紓困”與“長期賦能”相結合的模式,正在重塑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不過,專項債資金投向領域擴展的同時也需要關注潛在問題。錢一蕾表示,對化債而言,債務置換有利于提升透明度、規范化管理,但大規模置換可能削弱地方政府控制債務的內在動力,產生道德風險;對產業而言,新基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雖然具有較大成長潛力,但存在技術、市場等多重不確定性,對地方政府的項目篩選與收益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對此,錢一蕾表示,防范隱性債務風險的根本在于體制機制改革。“專項債化債不能成為地方政府的‘免費午餐’。地方需硬化預算約束,嚴控新增隱性債務,同時加快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盤活低效資產,將其轉化為償債資金。”
馮琳預計,未來專項債投向還有望進一步向消費基礎設施和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等領域拓展,以提升消費供給效能,增強內需動力。
錢一蕾則判斷,政策導向將繼續鼓勵專項債向新興產業、新能源、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傾斜,通過精準投向、財政杠桿效應與社會資本協同,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債正在從傳統的逆周期調節工具,逐步演變為促進產業轉型、推動新經濟動能成長的重要財政金融政策抓手。”錢一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