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近日,*ST華儀、*ST柏龍等多家公司發布公告,公司股票存在可能因股價低于面值被終止上市的風險。隨著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逐步形成,有助于引導投資者擯棄炒小、炒差的陋習,讓資本市場更有效地發揮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
截至12月20日,今年A股已有47家公司完成退市,其中因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而退市的企業有20家,而去年僅有1家。潛在退市公司名單還在不斷增加,*ST柏龍、*ST華儀、*ST泛海等公司近期接連拉響退市警報,都和“連續多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有關。按制度設定,交易類退市公司在收到退市的最終決定后,將不設退市整理期,直接進入三板市場。
在多元化的退市機制下,“1元退市”的規則設計讓市場之手充分發揮作用,殼資源價值急劇下降,基本面的好壞已逐漸成為決定公司是否退市的重要判斷標準。“1元退市”企業的增加,反映出市場對特定個股常年風險和問題交織的反饋,是投資者將基本面持續惡化企業“用腳投票”的結果。一方面,市場定價發揮作用。淘汰了績差股和問題股,市場資源將向具有競爭力和增長潛力的優質企業集中,由此促進整體市場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具體的要求。基本面較差的上市公司將持續面臨被淘汰的壓力,上市公司只有更加重視經營和管理,提高主營業務和業績水平,才能維持上市資格,在有進有出的市場生態下獲得發展機會。
臨近年末,基本面持續承壓的ST個股退市壓力明顯增大,退市風險短時間內很難消除,監管部門也緊盯各類疑似規避退市的保殼行為,或火速問詢,或紀律處分,多措并舉督促相關公司核實退市風險,單純的突擊性保殼已無處遁形,不少ST個股股價承壓。這也從側面驗證了現行退市標準對問題企業的精準識別,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新生態逐步構建。
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的走深走實,面值退市股的數量還將增加。中小投資者應自覺遠離風險公司,避開“1元退市”雷區,從公司基本面出發,選擇具有價值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