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連年來“增產不增收”的困境,磷酸鐵鋰材料行業協會和頭部企業正在積極探索破局之道。
11月18日,以“合規筑基 創新降本 共生破局”為主題的《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成本研究》研討會召開。湖南裕能(301358.SZ)、安達科技(920809.BJ)、德方納米(300769.SZ)、萬潤新能(688275.SH)、豐元鋰能(002805.SZ)等磷酸鐵鋰行業企業表示,目前正承受來自上下游的雙重擠壓。當前磷酸鐵鋰行業前端的各項化工原料正處于緊缺和價格快速上漲階段,整個行業擴產動作明顯放緩,如何應對明年下游的客戶需求值得思考。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湯雁在研討會上表示,磷酸鐵鋰材料行業已成為鋰電產業鏈中競爭最激烈、利潤承壓最嚴重的環節。全行業連續虧損超36個月,6家上市企業平均負債率達67.81%。內卷式競爭消耗的是寶貴資源,透支的是整個產業的創新活力。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發出協同行動倡議:以成本指數為“度量衡”,重建市場定價邏輯,遏制“內卷式”惡性競爭。以創新升級為突破口,開辟價值增長新賽道,推動行業從“規模競爭”向“質量競爭”跨越;以供需平衡為著力點,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引導產能有序釋放。
行業內卷利潤承壓
作為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的核心材料,磷酸鐵鋰以高安全性、長循環壽命及成本優勢,支撐全球鋰電產業鏈運轉。我國構建起全球最完整、最具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
自2022年以來,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深陷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泥潭,成本與價格矛盾突出,已成為鋰電產業鏈利潤承壓最為嚴重的環節。
2025年1-9月,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達553.8億美元,同比增長26.75%,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5%,儲能裝機量同比激增60%,全行業產值有望突破3萬億元大關。
湯雁表示,當前鋰電產業增長動能強勁,磷酸鐵鋰材料作為核心支撐,以近74%的正極材料出貨占比(其中,今年在國內儲能電池領域以99%占絕對主導地位),為交通電動化和能源綠色化轉型筑牢根基。
產業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不容忽視。2024年國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逼近470萬噸(同比增長約34%),實際產量僅230余萬噸,產能利用率約50%。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鐵鋰材料價格從17.3萬元/噸暴跌至3.4萬元/噸,跌幅達80.2%。
隨著下游需求持續增長,磷酸鐵鋰行業三季度起明顯回暖,景氣度持續提升。
湯雁談到,盡管2025年以來,受下游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快速增長帶動,磷酸鐵鋰材料需求大增,頭部企業訂單已排至2026年,產能滿產,但磷酸鐵鋰材料成本壓力仍未根本緩解,無序競爭疊加產業鏈利潤分配不合理,正不斷消減我國來之不易的全球供應鏈優勢。
安達科技副總經理劉家成在研討會上提到,頭部前五企業產能基本滿產,但卻只有兩家企業盈利,其余上市公司基本都是虧損狀態,這明顯是不正常的現象。
參會企業表示,從上游來看,生產磷酸鐵鋰需要鋰源、鐵源、磷源等原料,這些原料價格近期上漲非常快。從下游來看,由于市場集中度低、企業競爭異常激烈,磷酸鐵鋰材料企業很難把上游漲價的壓力傳導到下游電芯等企業。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磷酸鐵鋰材料分會秘書長周波表示,目前磷酸鐵鋰行業前五大企業基本滿產,第五到第十的企業產能利用率接近80%,預計今年產能會達到370萬噸,頭部企業排產排到2026年,部分電池企業出現“一噸難求”的局面。但由于過去一段時間磷酸鐵鋰行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以至企業外部融資擴產渠道基本關閉,或不能有效支撐明年行業的增量行情。
協會提出三項倡議
研討會上發布了《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成本研究》。這份由協會委托專業會計師事務所開展為期兩個月專項調研形成的研究成果,以2025年1-9月湖南裕能、德方納米、萬潤新能、常州鋰源、友山科技、豐元鋰能、安達科技七家頭部企業(合計占行業74%市場份額)的經審計數據為核心樣本,通過平均法、市場份額加權法、產能規模加權法多維度精準測算,給出明確發展基準。
“無論采取哪種算法,都能清晰地看到,磷酸鐵鋰材料市場平均售價低于行業平均成本,行業整體處于虧損之中。”周波說,目前市場成交價低于磷酸鐵鋰市場的平均成本。今年1月至9月,平均成交價比平均成本低了9.7%,比成本最高值低了15.3%。
周波表示,這一成本指數不僅為企業提供了透明的價值參考,更為政府監管提供了精準數據支撐,同時還可提升市場透明度,輔助上下游企業進行市場研判和決策,有望成為行業規范發展的“風向標”。
上海有色CEO盧嘉龍分析,成本指數的發布可以讓上下游企業了解行業處于怎樣的一個水溫中,但下游是否會因為了解成本指數而給出更好的價格仍然存疑。電池廠商對于材料成本通常會有所把握,在這樣的背景下,合理控制產能規模、放緩擴張步伐,從經濟學邏輯而言,或許是化解問題的有效路徑。
湯雁代表協會提出三項協同行動倡議:第一,以成本指數為“度量衡”,重建市場定價邏輯。協會將聯合主流企業,構建覆蓋原材料、生產、物流全環節的成本核算體系,既為企業提供透明價值參考,遏制低于成本的惡性競爭,也為政府監管提供數據支撐,讓政策調控更精準高效。
第二,以創新升級為“突破口”,開辟價值增長新賽道。協會將持續推動高壓密磷酸鐵鋰、磷酸錳鐵鋰、無鈷材料等前沿技術攻關,推動行業從“規模競爭”向“質量競爭”跨越。
第三,以供需平衡為“著力點”,構建協同發展生態。摩根大通預測,2026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增長30%,結合我國出口市場的廣闊空間,未來兩年磷酸鐵鋰材料將新增百萬噸級需求。需要建立產能預警機制,推動材料企業與下游龍頭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引導產能有序釋放,避免“需求增長、利潤不增”的情況。
湯雁表示,“反內卷”并非磷酸鐵鋰材料行業的“獨角戲”,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環節也不同程度面臨產能過剩、價格競爭加劇的壓力。對此,協會將在做好磷酸鐵鋰材料行業工作的基礎上,分領域建立細分產品成本數據庫,開展產能供需預警分析,推動各細分行業形成“成本共知、風險共防、利益共享”的發展共識,從單點突破走向全鏈協同,徹底扭轉“各環節自卷、全產業鏈受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