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科技公司對“AI+可穿戴”新入口的集體押注,智能眼鏡作為常戴、常用、常開的設備,正成為最有可能承接下一代AI交互方式。這帶領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以60%的同比增長狂飆,一場關于人機交互入口的戰役打響。
AI技術的滲透,使眼鏡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變革。不過AI眼鏡產業依然面臨技術門檻高、場景未充分被定義、行業生態仍在積累等“卡點”,這使智能眼鏡產業“iPhone時刻”節點晚于預期,業內整體判斷目前產業仍處在“機遇醞釀期”。
當下中國的AI眼鏡產業正分化為三大形態陣營,優劣勢各異。如何突破卡點,需要產業玩家共同破局。業內共識是,能耗續航難題的解決、交互體驗的優化等,都是重要突圍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輕量化音頻類產品被寄予率先跑通規?;溌返念A期,這有望給產業鏈各大節點帶來新機遇。
下一代AI交互終端
2025年被視為AI眼鏡元年。IDC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已達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到2029年,這一數字或將突破4000萬臺。
隨著各大廠和中小玩家的陸續進入,AI智能眼鏡行業發展進入加速階段,基于龐大的用戶群體基礎——全球約26億近視人群,墨鏡年銷量約10億副,智能眼鏡正成為下一個僅次于智能手機的消費電子大品類。
一方面是政策助力。例如,新型顯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就明確,將AR/VR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方向,業內預計未來三年有望撬動數百億級社會資本投入。
另一方面是技術加持。多模態大模型、芯片升級、光學技術優化等進步,成為AI眼鏡技術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多元玩家快速入局。小米、雷鳥等跨界品牌通過技術創新和價格策略快速崛起,出貨量位居前列;靈伴等品牌在AI眼鏡細分市場推陳出新,并持續拓展功能和適用場景;華為、阿里、字節跳動等品牌也紛紛入局。這使AI眼鏡行業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據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的AI眼鏡主要分為三大形態陣營,各有不同的技術路徑和市場定位。
一是VR/AR視覺增強類眼鏡以沉浸式體驗見長,適合專業場景應用。例如,雷鳥X3 Pro、Rokid等產品搭載了先進的顯示技術,支持AR導航、AR提詞器等進階功能。
二是視頻記錄類AI眼鏡以Meta的Ray-Bans為代表,主打攝錄、AI相冊整理和瞬時記錄功能,社交屬性強。這類產品解放了用戶的雙手,實現了“第一視角”拍攝。
三是AI音頻眼鏡作為輕量化的主流趨勢,看起來更像普通眼鏡,具備AI助理、音頻播放和信息輔助能力,更符合“AI常伴身邊”特性。
各類陣營優劣勢有所差異。例如,有些產品面臨笨重、續航短、發熱、價格高等挑戰,限制了日常佩戴的適用性。還有一些品類隱私爭議、續航有限和場景受限成為發展瓶頸,同時攝像頭的加入也讓BOM成本水漲船高,形成了千元級別的價格分水嶺。
百花齊放的技術路線,逐步明晰的應用場景,使AI眼鏡正處于爆發前夜。不過截至目前,真正意義上的爆款尚未出現。
楊勇是長期關注消費電子投資的機構人士。在他看來,之所以產業尚未全面爆發,在于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癆I眼鏡行業仍處于機遇醞釀期。”
Xreal創始人曾對媒體表示,當一個行業可以被稱為“百鏡大戰”時,說明這個行業的門檻是低的。從智能眼鏡來看,AI、系統以及與手機連接等方面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而真正的用戶體驗與應用場景還有待提升,市場爆發還需要時間與積累。
技術門檻高,體積、重量、續航的物理矛盾難以解決,依然是懸在產業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AR四小龍曾面臨核心微顯示屏和光機占據BOM成本一半的困境,而色彩、亮度卻始終不能完美匹配需求。
場景未充分定義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大多體驗仍停留在探索階段,例如,用戶習慣未完成遷移,從手機屏幕到“無屏交互”的生態仍未成熟。
基于此,當前多數廠商普遍采取“跟隨策略”,期待先行者完成市場啟蒙?!靶袠I生態處于‘關鍵積累期’,算法、芯片與端側AI仍在快速迭代。供應鏈完備性已非主要制約因素,用戶習慣培養和差異化場景創新成為破局關鍵。”一家互聯網大廠人士對記者表示。
破局者猜想
當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鏡產品功能側重不同、技術路線繁多,基于音頻轉換、視頻錄制、大模型交互、AR/VR等不同功能設計的產品在形態、技術難度、售價上差異巨大。
在前述互聯網人士看來,在多種技術路徑中,輕量、音頻類產品可能率先跑出規模化路徑。“音頻形態不依賴復雜顯示模組,重量輕、成本可控、適合長時間佩戴。”
楊勇認可這一判斷。他的理由是,匿名式交互不需要舉手、不遮臉、不打擾社交,這些特征使其能成為未來最接近手機的AI終端之一。
音頻眼鏡確實也正成為一些產業玩家重點發力的方向。11月18日,小米生態鏈公司蜂巢科技發布界環 AI 音頻眼鏡特別版,分別包含鈦無框款、鈦眉框款、鈦半框款三款框型,售價1699元起。

但音頻眼鏡也并非能搶占全部市場份額,且自身也將處于持續優化的進程之中。楊勇猜想,未來AI眼鏡或更多會采取雙芯片的設計方案,主芯片負責高強度視覺處理任務,如攝像頭拍攝、實時視頻防抖、多模態AI識別等,附屬芯片專注于AI音頻處理與低功耗優化,通過綜合型的解決方案延長續航時間。
無論輕量化如何演進,智能化加持都是AI眼鏡的核心要義。
在最新升級中,界環AI音頻眼鏡特別版搭載了全新升級的 Superhexa VUI 2.0 ,讓AI真正從“響應指令”邁向“理解意圖”,借以成為用戶身邊更聰明、更貼心的“超級秘書”,覆蓋線上會議、現場交流、學習、通話及音視頻等多場景錄音需求。
楊勇認為,這些功能將牽引AI眼鏡從“嘗鮮”變成“剛需”,進而真正打通規?;溌贰!斑@說明,AI音頻眼鏡正從硬件創新走向AI服務能力主導的市場階段。這折射出行業演進的趨勢信號:廠商開始從硬件競爭轉向AI能力競爭?!?/p>
IDC中國分析師葉青清將AI眼鏡歸納為兩大技術路線。未來,重技術的AI眼鏡針對更加細分和專業的市場,為未來多模態交互的空間計算宇宙奠定硬件基礎,具有長期戰略價值。而輕量級AI眼鏡則更符合現下主流消費市場需求,為市場主要玩家提供了短期內更有利于商業化的發展路徑選項。
產業鏈新增量
主流判斷認為,AI眼鏡不是“可穿戴的下一個嘗試”,而是“AI時代下一代入口”的必然演化路徑。
楊勇表示,當下AI眼鏡行業已經處在拐點前夜。輕量化形態成熟、大模型端側化、用戶需求累積,使爆發式增長的臨界點正在逼近。
對于各類玩家而言,如何促進消費起量是持續坐在牌桌的關鍵。因此,各AI眼鏡制造商除了制造端,在渠道端也在發力,通過線下合作等方式加速普及。
傳統眼鏡渠道的加入,為智能眼鏡帶來了觸達大眾的全新路徑。數據顯示,部分品牌門店的智能眼鏡相關收入占比已過半。
例如,截至2025年11月,蜂巢科技旗下的界環已合作入駐2000多家線下眼鏡店,陸續與大明眼鏡、王鵬眼鏡、千葉眼鏡等多個連鎖眼鏡品牌達成戰略合作。其中,通過與博士合作,界環AI音頻眼鏡入駐博士眼鏡全國100家線下門店,這些門店遍布北京、深圳、成都等多個主要城市。這無疑為傳統眼鏡服務商帶來了新增量。
此外,隨著AI眼鏡產業進入技術與需求同步抬升窗口期,倘若輕量、音頻類產品率先跑出規模化路徑,也將給光學、結構件、音頻模組、電池、連接芯片、AI算法、內容服務等多個細分賽道帶來增量。
楊勇認為,AI眼鏡有望打開千億元級市場空間,帶動新一輪數字消費升級。“未來幾年是AI眼鏡從概念驗證向規?;瘧眠^渡的關鍵節點,打磨產品和開放生態,或成為各類玩家的關鍵詞。”